配藥、取藥、替院友量度、記錄及報告健康情況……保健員的工作貫穿院舍各方面的運作;一般市民眼中,保健員的第一印象是「厭惡性工作」,工時長、福利待遇低、工作壓力大等,導致難以吸引新人入行,多數護理員年紀較大,形成「以老護老」的局面。
有保健員期望,年輕人可視該行業為階梯,再進一步進修成為護士;也有安老業界人士指出,其實業界有良好的晉升機制,重點是有上進心、肯學肯做,強調「做多幾年,能夠有較好的生活保障」。\大公報記者 邵穎(文、圖)
「我已經有長遠計劃,之後會修讀登記護士課程,不會繼續做保健員。」29歲的黃家豪正就讀社會福利署的「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啟航計劃),並在位於土瓜灣的曉光護老中心擔任保健員,他打算明年畢業後,修讀登記護士課程,而非留任保健員。
年輕人當跳板 長遠轉做護士
黃家豪表示,本港人口老齡化嚴重,看好安老業的發展,並打算長期加入安老業。但保健員一職工時相對長、缺乏晉升空間,他以自己工作的護老中心為例,員工平均年齡60歲左右,再轉職其他行業的難度較高,年輕人就算願意入行,多數藉此作為「跳板」。
「每天的返工時間要11個小時,加上交通時間,基本用了12個小時,沒有時間照顧小朋友。」同樣現年29歲、經「啟航計劃」於院舍任職保健員的區美玲表示,入行是因為這份工作夠穩定,但轉職到工時相對短、人工高的護士,才是她的最終目標。
育有一名四歲孩子的區美玲坦言,由於返工時間過長,少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雖然現在家人身體健康,可以幫忙照顧小朋友,但同樣有擔憂,「隨着家人年齡漸長,可能沒有精力幫忙照顧小朋友,長遠唯有修讀護士,才能更好平衡工作與生活。」
香港買位安老服務議會主席謝偉鴻坦言,安老業界的人手短缺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年輕員工比例更只有約10%,由於院舍的特殊環境,加上疫情下的各項限制,離職人數亦有上升。他認為,年輕的保健員以晉升至護士為目標並無問題,屬正常的晉升階梯,但問題在於,現時的年輕員工主要都是經由「啟航計劃」等政府培訓計劃加入院舍,相關計劃並不一定每年也有足夠的入學人數,退學率同樣不低,因此會出現人手「只出不進」,無新人補充的情況。
社署回覆《大公報》查詢,自2015年7月推出的「啟航計劃」,首五個年度共招收1158名學員,當中603名學員畢業並完成兩年制兼讀文憑課程。根據471名學員在畢業後提供的資料,242名畢業生任職保健員。
培訓課程學員 大多超過45歲
開辦有醫護相關培訓課程的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相關醫護培訓課程的學員年齡多為45歲以上,處於20至45歲的學生佔比33%,有學員因為合約期滿或是工時過長等原因轉行。
有關大眾對於安老業界人工低、晉升少的印象,謝偉鴻坦言,安老業的人工確實較其他行業為低,但業界其實有較完善的晉升體系,而且工作壓力仍然低於在醫院從事相關類似工作。
「護理員、保健員通過進修後,可晉升至護士,亦有機會轉向行政發展,工作五年後,一般都可以達到不錯的生活水平。」謝偉鴻舉例,認識的幾位院舍主管,也是由護理員開始再晉升,期望年輕人可見到行業前景,「我一直深信,如果持續有年輕人加入,安老業日後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