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香港人就沒有顏色之分;本來,小島就有很多有才的人。可惜,一場違法佔中,再加一年失智黑暴,改變了這裏的土壤,破壞了此地的人品,連帶影響香港的影視文化藝術水平。
近期有齣電影《正義迴廊》,在年輕人之間很火。它是根據2013年轟動香港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改編,一齣沒卡士的三級片,除了幾幕恐怖殺人情節,大部分都是法庭角力戲,竟能衝上3500萬票房。
女兒說朋友極力推薦,我們向來喜歡奇案電影,於是買票看看。
拍攝手法,確實不錯;沉悶的法庭戲,也拍得很有趣味;幾個主角不是大明星,但因為是話劇演員出身,戲都好。那出什麼問題呢?兩個字:立場。
本來,弒父母案跟政治立場半點關係都沒有,但創作人為了要在電影裏滲透他們自己的政治立場,結果,把好好的一齣戲毀了。
一宗奇案,兇手當日騙盡天下人,殺完父母還假裝爸媽失蹤,四處尋親,能從細微的蛛絲馬跡理出脈絡,最後揪出兇手,這樣的執法者,明顯是一隊精明幹探。
然而,編劇導演為了醜化警隊,把負責案件的刑偵探員描繪到又懶又蠢,行為更非常黑社會,在道理上,就太沒說服力了。
這齣戲,表面是一宗案件,內裏卻充斥着政治立場,簡言之,是戲裏所有警察都是壞人,所有50歲以上的都是廢老,所有年輕人都是有思想的好人。
案件指揮官只為博上鏡並非真心做事,查案探員做事粗疏並把疑兇屈打成招。有個年輕探員在追捕疑犯時碰到路過的媽媽,做母親的見到兒子當街捉犯,竟以兒子當差為恥,罵他:你醜唔醜?
這種劇情,跟案件風馬牛不相及,九唔搭八地加進去,看得出,是創作人刻意注入的政治表態。
政治企圖生硬地插進作品,還讓觀眾發現,那就是失敗,近年很多香港電影都犯下這毛病,無論拍什麼題材,都要把政治隱喻放進電影中,或者生安白造幾句有骨對白,讓台下手足暗暗共鳴。然後,這種電影就會獲好評,就會受歡迎,甚至大賣,香港人被政治浸壞腦,連戲都不會欣賞了。
這是另一種的黃色經濟圈、黃色文藝圈,就像當年把「反清復明」紙條塞進月餅那樣,吃到的,都懂,都會心微笑,然而,因為夾了紙條,月餅已經變質。
創作人為了砌入政治立場,破壞了劇本、影響了劇情,甚至降低了整齣電影的藝術成果。好端端一部奇案片,變成不倫不類鬼鬼祟祟的政治表態,那是自尋死路,可惜,更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