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發現香港/油麻地街市 65 載興衰見證歷史

時間:2022-10-05 04:23:38來源:大公报

  大圖:油麻地街市曾是二戰後本港興建的街市項目中最大的單幢式街市,一度是九龍最大的街市。現時粉紅色的外牆格外搶眼。小圖:專門研究街市的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徐頌雯,細說油麻地街市的歷史。

  油麻地甘肅街街市裏菜檔喧擾的叫賣聲、街市外排檔小販叮叮噹噹的找散紙聲、新填地街果欄手推車的唧唧聲,交錯奏起,呈現別區少見的民生面貌。

  外牆髹上粉紅色的油麻地街市,曾是二戰後興建的街市項目中最大的單幢式街市,亦曾是九龍最大的街市,與港島最大的中環街市齊名。\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 林少權(圖)

  天水圍及東涌早年欠缺公營街市,該區居民對當區物價高企一直怨聲載道。其實早在一百年前,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

  專門研究街市的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徐頌雯表示,二十世紀初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蕭條後,本港又爆發省港大罷工,食物價格居高不下。1913至1939年間,本港興建了23個公眾街市,包括1913年興建、位於新填地街的油麻地蔬果街市,只賣家禽和蔬果檔;而相距兩個街口、1879年落成位於街市街的油麻地街市,則賣豬肉、牛肉和魚,為油麻地日漸增多的人口提供不同款式的新鮮食物。

  耗資62萬 1957年啟用

  二戰後百廢待興,第一座興建的街市是一個臨時蔬菜批發市場,以穩定食物供應和加快戰後重建,設於油麻地彌敦道一間廢棄工廠內。政府每天早上都會派貨車到新界主要的耕種地區收集蔬菜,之後運到批發市場拍賣。但批發市場的經營未如理想,農民不滿政府未能提供穩定的運輸服務,卻收取大額交通費,所以最終批發市場僅營運兩年,可謂現今新填地街果欄的前身。

  戰後位於街市街的油麻地街市,由於日久失修殘舊不堪,部分屋頂於1953年7月倒塌,政府於是將檔口遷至新填地街油麻地蔬果街市前的空地經營。隨後更決定拆卸新填地街市場,並在原址興建一座新街市以取代兩個街市。三層高的街市裏,地下賣海鮮、家禽、蔬果及肉類等,二樓主要是屠宰場,最高一層則作部門宿舍。

  新街市興建期間,原新填地街市場檔口遷至街市街市場原址繼續經營,當局搭建簡單的金字木架三座,以鐵皮作上蓋供商販臨時使用。新街市耗資約62萬元,於1957年11月落成啟用。

  設計與中環街市近似

  這座油麻地街市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觀呈流線型設計,街市內百葉風扇為密集的檔口送來陣陣清風,與港島中環街市近似,油麻地街市中央同樣有一個中庭,有助通風和採光,檔口的招牌字體亦走獨特風格,全盛時期有約150檔。街市一面有一個大型卸貨車位,供運載肉類和海鮮等火車上落貨,另外肉類可經電動吊機運往一樓的肉檔。一樓更附設有燙燒家禽的爐灶的屠宰房、一個用來保鮮肉的大冷藏室。建造面積之大,可謂二戰後所興建的街市之首,一直營運至今。

  後來禽流感襲港,特區政府陸續回收許多販賣活雞的牌照,油麻地街市內的雞檔亦或改賣冰鮮雞,或丟空檔口,放租予人擺貨。隨着聚居在油麻地的南亞裔人士與日俱增,街市內除了賣本地菜,亦漸漸售賣少數族裔當地食材。

  相比之下,街市外的新填地街露天市集更見昌隆,高峰期更有過百個檔口擺賣。一個個綠色排檔售賣蔬果菜品、糕點、鮮花、衣衫雜貨等,簷篷並列,檔販與街坊不是議價,就是攀談起來,好不熱鬧。再走遠些,到新填地街果欄,又稱九龍水果批發市場,時令可口、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果在此兜售、批發,每逢過時過節來揀水果的市民更會擠得水洩不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