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研究發現,中醫藥對新冠康復者乏力、咳嗽及氣喘等問題,都有顯著療效。
新冠肺炎疫情在本港持續近三年,不少確診患者康復後仍受後遺症影響,醫院管理局與三間本地大學及七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協同研究,證實中醫藥對新冠後遺症有療效,患者接受中醫復康診療後,平和質體質可由治療前的8%,提升一倍至16%,乏力、咳嗽等臨床症狀均有機會「斷尾」,肺功能亦有明顯改善。有患者接受兩次治療後,咽喉疼痛已消除。
有關研究結果已於今年8月刊登於國際期刊《Chinese Medicine》,為同類型中最大規模的新冠中醫臨床研究。\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此次研究由醫院管理局牽頭,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以及包括南區、九龍城區等7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協力合作,透過回顧性研究,了解新冠康復者的中醫證型及相關健康狀況,共隨訪治療和跟進150名新冠康復者,其中40至70歲人士最多,不少患者亦有長期病患。
部分人乏力咳嗽「斷尾」
研究發現,參加者確診時出現最多的症狀包括發熱、乏力、乾咳、肌肉或關節痛、頭痛等,71%患者出現肺脾兩虛、氣陰兩虛這兩種證型,其中同時出現這兩種證型的患者佔43%。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表示,研究利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包括六分鐘步行測試,根據測試水平發現新冠康復者的肺功能較正常的同齡人士低,治療前僅有5%參加者的測試水平達標,經過中醫藥診療3個月後已升至接近10%,半年後升至15%左右;肺阻塞風險亦由治療前的30%,降至20%左右。
卞兆祥稱,參加者體質方面,治療前有8%的人屬於「平和質」,即是健康體質,中醫治療半年後提升至佔16%,肺脾兩虛及氣陰兩虛的情況明顯改善。而且,康復者的臨床病徵均有改善,36.5%出現乏力、35.7%出現咳嗽、28.6%出現氣喘的參加者的病徵能夠斷尾。
女患者經七次治療見效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陳駒博士表示,其中一位43歲的女患者,出院後仍有喉嚨痛、流鼻水、氣喘的症狀,經中醫診療後確定為陰虛火旺及氣陰兩虛,處方四君子湯和沙參麥冬湯加減,兩次治療已消除喉嚨痛症狀;另外一位63歲的女康復患者,經過七次治療後,咳嗽、氣喘、胸悶及心悸症狀已消失。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黃巧雲表示,今次研究是根據診療經驗去做科研,在成效上也很鼓舞,為中醫藥治療新冠後遺症提供了實證,未來會積極推動更多科研服務。對於2020年4月於本剛推出的中醫復康診療服務,她稱第五波疫情之前治療人數為1390人,到現在已治療了接近6.4萬位病人,每日病人量由30至50人次,升至現時的1800人,大大提升了服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