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泥頭車車頭有盲點,途人行經車頭時,實測顯示司機根本無法察覺,途人要高舉手,才勉強可以讓司機看到。
中重型車輛近年涉及行人的嚴重交通意外頻繁,死傷觸目驚心。由上月20日至本月22日,連續發生4宗泥頭車、垃圾車撞及路人的嚴重意外,造成3死1危殆。
泥頭車等中重型車輛,因車身及司機位置高,存在多個視角盲點,大公報記者走訪重型車親歷盲點,發現若途人貪方便「攝車罅」,司機「真係睇你唔到」。有業界人士促運輸署訂立條例及安全指引,對泥頭車等重型車輛加裝360度鏡頭或感應器,改善司機盲點,減少意外。
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蘇荣(文)盧剛昌(圖)
運輸署資料顯示,今年頭6個月共發生472宗中重型車輛撞及行人的交通意外。而根據警方統計,今年頭8個月發生的53宗致命交通意外中,有32名行人死亡,其中22人為65歲以上長者。
本月22日上午,一輛垃圾車沿長沙灣營盤街北行、右轉入福榮街時,把一名橫過馬路的八旬老翁撞倒捲入車底,事主重創不治,司機驚聞異響,落車查看發現肇事。上周六(17日)上午,一輛垃圾貨斗車沿柴灣怡豐街轉入金源里期間,把一名橫過馬路的九旬老婦撞倒捲入車底,事主送院不治。事後,兩名垃圾車司機涉危駕被捕。
上月20日上午,一名68歲婦人在太子道東638號近新蒲崗位置,遭一輛泥頭車撞倒捲入車底,婦人送院不治。同日傍晚,1名66歲老婦在長沙灣東京街橫過馬路時,被泥頭車捲入車底送院危殆。
外國早要求裝感應器
意外被前方的行車紀錄儀拍下,據片段所見,泥頭車隨前車等候交通燈期間,該名婦人推着手推車,在泥頭車前「攝車罅」。當婦人走到一半時,交通燈轉燈,泥頭車起步前駛,司機疑沒有察覺車頭前有人,終釀成悲劇。意外後,兩名泥頭車司機涉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及嚴重受傷被捕。
面對泥頭車的危機問題,大公報記者日前分別走訪了有多個地盤的粉嶺皇后山邨和安樂工業村一帶了解,發現不時有泥頭車穿梭,面對這些龐然大物,行人都顯得甚為警覺,惟仍有人不畏危險亂過馬路。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主席嚴應雄(圖)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近年引入的歐盟4、5、6系的泥頭車,由於車身太高,途人如在司機的「盲點」和車頭行過,司機難以見到。現時運輸署只着重車輛廢氣排放的環保要求,卻忽略了對行人安全的考慮因素,只要符合排廢標準,大型商用車如泥頭車等,毋須加裝偵測感應行人的設備,便可獲發牌,「這種做法變相忽略了行車安全的問題。」
業界不滿運署無切實回應
反觀外國非常重視此類安全問題,早就要求車輛安裝感應器,以及在駕駛室車門側邊位置加裝透明小窗,改善司機「盲點」。
協會自2019年起,已多次和運輸署開會要求署方訂立相關指引,為泥頭車安裝相關設施減少「盲點」,但署方每次都只是「紀錄在案」,至今仍未有任何行動和切實回應。雖然有廠商跟協會聯絡,願意免費為泥頭車安裝360度鏡頭,但直到現時,運輸署仍沒有一個安裝指引予協會。
為了讓市民了解「盲點」,嚴應雄與一名身穿反光衣的同事,分別在泥頭車前及旁邊等多個位置,向記者示範路人過馬路的「盲點」。
兩側倒後鏡難起作用
記者在司機位發現,僅靠兩側的倒後鏡,實難以觀察到這些致命「盲點」,尤其對於橫過車頭的行人,若身形矮細,即使高舉雙手亦看不到。嚴應雄表示:「遇上光線不佳或天色昏暗,交通轉燈,車輛起步,途人又剛好走到車前,往往1、2秒內意外就發生,真是好危險。」
協會雖與警方不定期向市民舉行教育宣傳活動,但意外仍不斷發生,「那麼大、那麼高的車,大家(司機和運輸署)都知有盲點,但好多途人是不知道泥頭車司機有多個盲點,以為揚下手示意,司機就一定能睇到,到意外發生時,不但喪失寶貴生命,司機亦要負責。」他希望運輸署盡快訂立指引予業界,由新引入的泥頭車開始,加裝360度鏡頭及安全感應器後再發牌,並對舊車逐步要求加裝,改善司機盲點,減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