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安樂窩/40年棚屋 見證大澳漁民苦與樂

時間:2022-09-13 04:23:56來源:大公报

  圖:漁民喜伯夫婦居住的棚屋已建成逾40年,偌大的「棚頭」既是廚房也是客廳。

  年屆83歲的大澳漁民喜伯郭華喜,與喜嫂同住的棚屋建成逾40年,兩人育有六子女,還有九個孫兒,最小的12歲,最大的26歲,他們的棚屋也確實是為大家庭而建,偌大的「棚頭」既是廚房也是客廳,上下層「主棚」內有六、七間房間。由於大部分兒孫已長大成人,曾經三代同堂的棚屋,現在是喜伯夫婦安享晚年的「港灣」。

  曾捕獲傳說中的「奧魚」

  漁民捕魚以往需視乎季節,如農曆三、四月多「鰽白魚」,漁民稱之為「鰽白水」;八月多「黃花魚」則為「黃花水」;六月至九月漁民可用漁網撈捕製作蝦醬的「銀蝦仔」。談起以往的捕魚生活,喜伯頓時起勁,「做漁民好辛苦,要撐到七、八十(米水深)才能攞魚。」他表示,當時經常往海南島、汕頭等地捕魚,雖然有機器輔助,但在船上工作長達一個多月十分勞累,船上一般最少有八個漁民,捕魚、結網等「一腳踢」,「做漁民,有魚就開心,無魚就不開心」。

  喜伯說,以往捕獲的多是紅衫魚、馬頭魚,白花、黃花及鰽白魚亦不時捕獲,傳說中的「奧魚」他也曾捉到,「好大條,成二百斤重都有」。他表示,奧魚魚肉似三文魚,但價錢便宜,每斤只值數十元,最有價值的是魚鰾。

  大澳如世外桃源,既然「世外」,位置必然相對偏遠,物資相對匱乏,不少村民定時會到東涌購買一周糧油雜物,喜嫂則喜歡到荃灣「買餸」,雖然來回需時約五個鐘頭,但她輕描淡寫地說:「住棚屋都習慣了,最不習慣還是這裏經常沒有豬肉賣。」她又表示,當年漁民子女多,「一生都十幾個」,因而過繼情況盛行,她與喜伯都是過繼子女,養大自己的六個子女也殊不簡單。記者笑問喜嫂當初為何嫁給喜伯,精靈的喜伯竟搶答:「佢貪我靚仔囉!」頓時引來哄堂大笑。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