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慶祝回歸25周年/肩負責任使命 凝聚社會共識

時間:2022-06-17 04:24:10來源:大公报

  圖:「范長江行動」同學會傳媒學生和香港資深傳媒人日前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座談交流,暢談對總書記致《大公報》創刊120周年賀信的感受和體會,以及傳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6月12日,《大公報》創刊1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15日下午,「范長江行動」同學會傳媒學生和香港資深傳媒人於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座談交流,暢談對總書記賀信的感受和體會。

  老中青三代香港傳媒人在座談交流中表示,總書記在賀信中對《大公報》的高度評價,讓香港愛國愛港的傳媒人深受鼓舞。時代在變,但媒體人「立言為公,文章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能變,要肩負社會責任,報道事實真相,扶正驅邪,凝聚共識,為香港繁榮穩定貢獻正能量。\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張凱晴(文) 麥潤田(圖)

  楊祖坤:發揮傳播正能量作用

  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理事長、《大公報》前總編輯楊祖坤表示有四方面的感受:一是很興奮、很開心,總書記為《大公報》發來賀信,充分顯示了對《大公報》的重視;第二是很感動,總書記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不忘對《大公報》的關懷與愛護;第三是媒體要有社會責任感,凝聚社會共識,積極發揮傳播正能量的作用;第四,媒體人要用好傳媒工具,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香港故事、內地同胞與香港同胞血脈相融的故事,促進兩地交流,人心回歸。

  古倬勳:《大公報》秉公報道兩甲子

  香港樹仁大學古倬勳同學曾參加「范長江行動」2019中原行、2019內蒙古行、2020中原行(雲採訪)、2021內蒙古行(雲採訪)。他表示,總書記為《大公報》創刊120周年發來賀信,可見《大公報》經歷的兩個甲子,致力秉公報道,為國家發展、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很大貢獻,付出的努力獲得香港市民以至祖國的肯定。

  他還分享了自己對記者和媒體肩負社會責任的理解,他說一名專業記者應向民眾反映真實的事件,澄清誤導民眾的不實信息;同時媒體也要發揮諫言的角色,以社會大眾的權益為依歸,揭露當前的社會問題,提出解決建議。傳媒也應向大眾說明特區政府的政策,以及中央政府如何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推動香港與內地的聯繫與合作,促進人心回歸。

  蘇璇:媒體應堅持真實準確

  香港大學蘇璇同學表示,對各類媒體而言,社會影響力愈大,愈要樹立和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媒體擔當社會責任,要認真遵循「真實、準確、全面、客觀」的新聞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在推動經濟發展、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等各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劉嘉杰:宣揚正面聲音促進交流

  香港樹仁大學劉嘉杰同學說,媒體應該要發揮社會效能,為香港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比如多宣揚正面聲音,凝聚社會共識,能夠促進兩地人民的交流。

  郭一鳴:擴大傳播力及影響力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大公報》專欄作家郭一鳴表示,總書記向一份香港報紙發來賀電,體現出對香港傳媒的關心,賀信引述《大公報》辦報宗旨「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說明總書記對《大公報》過去120年在各個歷史階段、特別是新時代對國家和香港做出貢獻的高度肯定。

  郭一鳴提出,新時代《大公報》要不斷擴大自己的傳播力及影響力,令香港本地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香港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方針引導下社會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要靠年輕一代說好香港故事,讓外界了解香港真實的情況,讓其他人知道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是成功的。

  黃潔儀:好報紙促進良性討論

  香港樹仁大學黃潔儀同學曾參與過「范長江行動」2018改革開放行、2019中原行、及2020中原行(雲採訪)。她說,《大公報》一直為廣大讀者和觀眾提供正確、全面、不偏不倚的資訊。特別在修例風波中,她每天打開電視看到新聞都十分痛心,痛心的是「家」被破壞,而《大公報》記者敢於走在前線,報道事實真相,擊破反中亂港媒體的各種謠言和煽惑。談到《大公報》記者甚至被攻擊,人身安全受嚴重威脅,她潸然落淚。黃潔儀說,一份好報紙就是要凝聚社會正面力量,幫助公眾了解社會真實的情況和重要議題,促進良性討論,推進社會進步。《大公報》憑「立言為公、文章報國」的使命感,敢於抨擊時弊,為推動香港由亂到治作出貢獻,是報業界的明燈。

  張家敏:輿論監督推動解決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張家敏同學強調,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媒體對社會上存在和發生的不利於社會繁榮穩定發展的矛盾問題,及時進行揭露性、批評性報道,推動問題解決;而不是像有的媒體那樣為反對而反對,嘩眾取寵甚至造謠惑眾。

  方嘉偉:讓傳媒學生走進內地

  畢業於香港公開大學、現職荃灣商會學校教師的方嘉偉希望兩地能盡快通關,早日讓傳媒學生能夠繼續走到內地參加「范長江行動」,行走、採訪、思考和寫作。

  甘煥騰:總書記賀信鼓舞業界

  香港報業公會前主席甘煥騰表示,總書記在百忙之中向《大公報》發出賀信,是對《大公報》的充分肯定和表揚,也是對香港新聞界的鼓舞和鞭策,身為香港新聞界的一分子,深感與有榮焉。

  甘煥騰直言,從事新聞工作逾30年,對新聞自由感受尤深,新聞自由是香港重要的基石,只是有部分新聞媒體因應本身的立場,以嘩眾取寵、以偏概全的報道手法,使人們更難對真相有全面的理解。特別是修例風波期間,有不少「新聞」事後雖證實偏離了事實或屬於假新聞,但對社會已造成了傷害。

  甘煥騰續表示,今日香港很多事情已回到正軌,傳媒的責任是報道新聞,發掘真相,但同時也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分子,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政治局勢,理應實事求是,發揮傳媒應有的責任及使命。

  沈而忱:引導青年客觀理解媒體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現於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任職的沈而忱,曾參加「范長江行動」2014、2015內蒙古行。

  對於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她分享了三點建議:第一,考慮實施校園小記者計劃,開設採訪、攝影、寫作、新媒體培訓班等,用寓教於樂和實地體驗的方法讓中學生深入了解《大公報》,同時引導青年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理解媒體工作;第二,運用大文集團的媒體資源優勢,挖掘年輕人喜歡看的軟性新聞,例如美食、打卡、探店、行山、周末好去處等,放在大文新媒體平台較顯眼的位置,讓年輕人願意主動打開大文的產品,尋找他們想要的資訊;第三,運用大文集團層次高、人脈廣的優勢,多舉辦有關青年工作的研討會,就時下香港青年面臨的問題做深入研究,以此增強新聞報道的深度及影響力。

  黃佩瑩:傳承愛國基因是青年責任

  暨南大學黃佩瑩同學說,媒體在青少年成長路上起關鍵的影響,「生於斯,長於斯」,她覺得香港的發展和成長絕對離不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祖國的支持,經歷過沙士、黑暴、新冠肺炎,每一個低谷,祖國必然出手相救,而且助力香港走出低谷,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弘揚愛國傳統,傳承愛國基因是當代香港青年的責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