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摩星嶺域多利道的「喜居」是首個政府翻新改建的過渡性房屋。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位於摩星嶺域多利道的「喜居」是首個由政府物業翻新及改建而成的過渡性房屋,今年1月入伙後,11個單位已全部出租予單身的基層市民。有受惠租戶曾住在灣仔無床、無冷氣的劏房近六年,落淚回憶過去環境惡劣得令人抑鬱,形容新居如「天堂」,連抑鬱症病情亦逐漸穩定。營辦項目的社區組織協會促請政府增加不少於五萬個過渡房屋單位,以紓緩輪候公屋者壓力。
生活壓力大減 抑鬱症好轉
51歲的Yuki今年1月底搬入「喜居」,入住前租住灣仔堅拿道西一間六、七十平方呎的劏房近六年,環境惡劣,無窗、無冷氣,扔掉有木蝨的床後,只能將瑜伽墊和紙皮鋪在地上充當床墊睡了幾個月,後來向朋友借了一張按摩椅坐着睡,「當時被環境影響,心情抑鬱嚴重到要入院治療」。
Yuki形容新環境與以前相比「一個天一個地」,新居不僅有獨立廁所,隱私受保護,也不用擔心洗澡時總是被人催促,「這裏背山面海,天氣好時我喜歡去天台看日落、數星星,影相記錄不同天氣與海景,抑鬱症都穩定好多,以前每月看醫生,現在三個月覆診一次」。
「11個單位是小數目,但對我們11個人來說,卻是命運的轉變,大家像一家人般相互支持幫助,覺得自己不是被社會拋棄的人。」Yuki希望政府能盡快建公屋及社會性房屋,幫到更多有迫切需要的基層市民,「香港這麼多住劏房、籠屋的人,其實大家要求不高,只要安全舒適,蝸居不是太大問題」。
59歲的鄧先生是的士司機,疫下生意少近六成。他曾住在鴨脷洲約七十平方呎的劏房,殘舊又漏水,租金卻要五千多元,生活壓力很大,今年二月搬到「喜居」後,不僅租金壓力減少,而且附近環境好,心情也好轉,逐漸開始願意接近大自然,也喜歡上行山。
項目昨日舉行啟用典禮,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致辭時表示,項目是由發展局與社協「摸着石頭過河」,探索過渡性房屋的發展,政府未來會盡量地盡其用,閒置的單位及土地等會爭取興建過渡性房屋,讓基層住得更舒適。社協亦促請政府正視問題,希望官民合力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量至不少於五萬個單位,紓緩20多萬公屋輪候冊住戶的壓力。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本港約有數萬名正輪候公屋的單身市民,急待改善生活環境,該項目由於單位面積較細,不太適合家庭入住,故單身優先。社協會繼續增建過渡性房屋,預計明年五月會有約三、四百個單位落成,大部分為二人單位,亦有少量單位供三、四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