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與大公報/雄關如鐵 從頭跨越\曾德成

時間:2022-06-12 04:23:45來源:大公报

  逾半世紀前我第一次走進《大公報》,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我到編輯部與同事們見面後,部門主管引領我上社長室,費彝民先生笑臉歡迎,嘉言勉勵,還準備了一幅仿毛澤東手書《婁山關》織繡送我。

  我理解社長的美意。《婁山關》詞裏「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道出長征壯志。我經歷反英抗暴鬥爭,剛脫離囚禁,來到報館由基本學起。其實費社長是反英抗暴的重要角色;抗暴期間港英高官指報紙誹謗,向他提民事起訴,傳票送到費家。社長不屑一顧,都扔出去了。其實港英是託詞想接觸他打聽局勢,事情終於不了了之。

  港英對《大公報》的威脅控告已非首次。一九五二年,《大公報》因轉載《人民日報》就「三一事件」譴責港英暴行的短評,受到刑事起訴。當時兼任外長的周恩來總理發聲明說「《大公報》是中國人民的報紙」,促使港英中止了迫令停刊半年的判決,十二天後便獲復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大公報》負責人胡政之由上海南來,告訴港館幾位領導,報社將明確站到人民立場上,擁護新中國。報社分布在全國的各分館裏面早就有進步力量,同事們心中有數。國共內戰後期,蔣介石節節敗退中,曾經派特務到報社拘捕記者。這既未能挽救國民黨政權免於垮台,也沒能阻止《大公報》向前邁進。

  報紙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近代西風東漸,中國傳統社會受到外來衝擊,《大公報》於晚清創辦,最初在天津法國租界出版,有法文名L'Impartial;創辦人是滿族的英斂之,初心明顯為變革圖強,報紙早期「以敢言有聲於時」。

  到民國時,軍閥混戰,黨派林立,商賈斂財,民智不高。胡政之、張季鸞、吳鼎昌合作接辦《大公報》,以「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為方針。胡、張曾經留學日本,對日本侵華圖謀分析得精闢,一直主張國人團結,抗戰到底。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扣,國民政府派飛機到西安上空散發《大公報》,借助當天社評督促解決事件。

  《大公報》堅持不在日軍侵佔區出版,抗戰八年,報社一再搬遷,由天津、上海,至漢口、重慶、桂林,報社關一間、開一間,屢關屢設,包括1938年開設的香港館,1941年遷往桂林,到抗戰勝利後回港復刊。上世紀60年代我進港館時,前輩同事們來自五湖四海,是戰時在不同地方加入報社,轉到港工作的,普通話成為港館內的通用語言。

  港版復刊後,持續報道本地和全國信息,迎接新中國成立。費彝民擔任社長,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廣泛交朋結友,聯繫各方,溝通中外,斡旋兩岸,穿針引線,為新中國效力。周恩來總理多次在北京接見他,交託工作。費社長是香港第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鄧公提出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後,報社全力投入實現香港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的工作。我國政府透過與英方談判,不動干戈,達至和平恢復行使主權。中英談判過程則艱巨曲折,英方極盡糾纏,談了22輪才達成《中英聯合聲明》。然後又有關於政制安排的多輪談判。談判閉門舉行,在會議室外,輿論較量一直十分激烈,談判進度取決於人心向背,談判代表經常把評論剪報帶到談判桌上。《大公報》等愛國報章為香港回歸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25年前的七月一日零時,香港回歸祖國。我們早就為當天歷史性的連串活動做出謀劃,編輯部裏遍徵意見,由採訪部署、版面安排到標題取捨,都發動討論,集思廣益。頭版標題選定:「回歸了 開新篇」,是參考抗日戰爭勝利時《大公報》頭條「日本投降矣!」的風格;另有署名盛北星的特寫《餘暉盡矣》,則顯然參考了前輩朱啟平採訪「密蘇里號」艦上日本投降儀式的通訊《落日》。

  《大公報》創刊至今120周年,是全球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出版以來,經歷了辛亥革命、國內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和建設發展、改革開放,以至香港回歸等重大里程,《大公報》緊貼歷史進程,在每個階段都作出積極貢獻,成就鐵鑄,不可磨滅。它沒停留在既有成績上,而是從頭作新的跨越。

  每一時期的《大公報》都有別於前一階段,從內容、形式,到所採用的工具設施,今天的媒體大不同於晚清天津租界的報紙。《大公報》得以長久傳承,因為能夠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悠久的經驗累積,成為後輩珍惜的寶庫;不朽的愛國聲譽,吸引一批又一批有志新聞工作者投身參與。周恩來總理曾對費彝民說,《大公報》一是愛國,二是為國家培養了人才。

  1997年前,港英政府有御用的媒體作喉舌。香港回歸後,愛國報紙不再受官方打壓,但是本地傳媒生態在長時間裏沒有根本改變。如今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香港也落實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給愛國媒體的發展創造了新條件。雄關如鐵,跨越此正其時。

第七至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大公報》前總編輯、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前局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