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灣區天地寬/「灣區就業」港青冀增對接渠道

時間:2022-06-10 04:23:47來源:大公报

  圖:特區政府早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設有二千個名額,吸引大量香港青年申請。圖為參與該計劃的港青在海邊參加團體活動時留影。/受訪者供圖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首批入職者即將工作滿一年。作為飲「頭啖湯」的首批港青,這一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期間有哪些收穫?對於計劃後續開展有哪些改善建議?《大公報》採訪了多名參與計劃的港青,大多認為大開眼界和提升了個人能力。他們很期待該計劃能有後着,鞏固在灣區的發展,以及希望有更多穗、深以外的不同內地城市職位的選擇。

  港青們希望特區政府能增加對接渠道,給予有效支援,讓他們求助有門。

   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帥誠 廣州報道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旨在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皆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港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參加的畢業生受僱,或獲得不低於18000港元的月薪,企業可就每名畢業生向當局申領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李旖雯是香港城市大學碩士畢業生,透過該計劃入職位於廣州增城的香港華商教育集團,這是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內容主要負責籌辦活動、撰寫文案,同時需要協助高校青年學生就業創業。「這一年過得非常充實,因為就職的高校有香港背景,我平時也需要和粵港兩地的政府部門和不同機構對接,深深感受到兩地職場文化的區別,對我來說,這一年的眼界和溝通能力都明顯提升,在廣州結識了很多好友,積累了不少人脈資源。」

  在廣州結識了很多好友,積累了不少人脈資源。

  計劃下,李旖雯現時除了月薪1.8萬港元外,還可獲得廣東省為支持計劃而提供的每月1000元人民幣生活補貼。「這個薪酬水平與香港相當,對比當地生活水平而言是相當富足。」她解釋,因公司提供食宿,所以一年下來應該能存下不少積蓄。作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首批參與者,李旖雯見證着該計劃在內地逐漸完善的全過程,「比如內地政府發放的生活補貼,起初當地政府部門是沒有相關職位對接這項業務的,我們需要自己打電話查詢、遞文件、一步步摸索,後來在單位的幫助下到有關部門問詢,他們很快就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

  李旖雯說,目前關於補貼發放已經有了完善的程序,不需要再手持紙質文件到相關部門「跑程序」。她建議,如「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開展第二期,能安排一名官方機構負責人與港青對接,讓遇到難題的港青「求助有門」,對於初來乍到的港青會更加友好。

  畢業於中山大學的港青陳沅彤同樣透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到內地工作,她目前是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助理研究員、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項目副經理。「這份工作正好能把我的專業優勢和興趣結合起來。」陳沅彤表示,在畢業之前就知道這個計劃,後來成功作為第一批入職的僱員。「現在是以在香港工作的身份,拿香港的薪水,但是就外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如何繳納內地部分的稅務、是否有退稅,我們都不太清楚。

  最近陳沅彤剛剛繳納了內地個人所得稅,她告訴記者,在內地工作已經滿一年,正面臨着粵港兩地納稅的困惑。「因為我的薪水是在香港發的,領的也是港幣。而我在內地停留滿183天,在內地部分的稅務應該如何繳納、是否有退稅,我和其他參與計劃的港青都不太清楚。」她希望官方可安排一名政府機構負責人,跟參與計劃的港青對接,收集類似問題。

  陳沅彤還期望官方可組建參與「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社交群組或平台。目前參加第一期「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港青,僅有自發建立的微信聊天群組,雖然遇到問題在群內相互交流,但缺乏官方人士在群內解答疑問,導致港青未能全面了解信息。

  另一名港青葉文龍透過該計劃,在香港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工作,他說,在來內地前曾在香港打工,如今到了廣州可以「秒適應」。「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很相似,出行都有巴士地鐵,吃的都是粵菜,而且港式茶餐廳在廣州很普遍,非常方便。」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首期為18個月,葉文龍建議,18個月過後,政府部門可以對首批港青進行一些職場生涯輔導,讓他們無論留在內地或是返港發展,都可安穩過渡。

  李旖雯:

  我是在校園內工作,環境比較單純,周圍都是綠樹和湖泊,風景很好。

  陳沅彤:

  現在是以在香港工作的身份,拿香港的薪水,但是就外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王愛晶:

  因為我本身就是從香港來的,我的工作也是幫助其他像我一樣的港青融入內地生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