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支援照顧者11項建議
要照顧體弱、患有長期病的長者或殘疾者在家的起居飲食不容易,照顧者如果無法獲得支援,一旦壓力爆煲,隨時演變成倫常慘劇。勞工及福利局委託的顧問團隊完成研究報告,就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提供11項建議,包括加強暫託服務、支援有突發需要的照顧者,以及提供現金及社區券等。
有智障患者家屬認為,報告提及的建議只屬門面功夫,部分人輪候院舍長達十年,政府社區支援亦不足。\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民間組織「蒲公英聚凝會」共有約100名會員,大部分會員是智障患者的照顧者。群姐(化名)的女兒已30歲,患有中度智障,輪候院舍長達十年仍未獲安排,由於要長期在家照顧女兒,群姐無法上班,全家的收入重擔落在其丈夫身上,「經濟、精神、身體都承受巨大壓力,自己年紀漸大,擔心女兒將來無人照顧。」
11項建議包括加強暫託服務
該會主席馮少顰表示,殘疾患者的照顧者面對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有會員更因而患上情緒病,但長期欠缺支援,例如遇上急事要暫託半天,但往往求助無門,有時就算親友願意協助,也因未曾接受過訓練及沒有經驗,不懂如何照顧。
「就算輪候到院舍,不代表問題解決。」馮少顰的兒子患有嚴重智障,雖然數年前已獲安排入住院舍,但院舍人手不足,兒子偶有跌傷撞損,就算她願意接兒子回家多住數天,但社區支援不足,也令她感到為難。
勞工及福利局在2020年委聘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團隊,花了兩年時間,訪問接近5000名有關照顧者、公私營安老和康復服務人員,分析長者和殘疾患者照顧者的服務需要。該報告昨日發表,並提出多項建議,報告提出整合及優化現有的支援照顧者服務,包括從照顧技巧訓練、情緒支援、暫託服務、借出康復器材、協助照顧者組成互助小組,以及各項經濟援助方面着手。
不過多達11項的建議,大部分只是提升現有資訊平台和服務,或者加強暫託服務,較為有新意的一項,只是為照顧者提供「社區券」,可是未有具體操作和時間表。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政府現時針對照顧者的支援措施零散兼具時限性,缺乏長遠規劃,亦未有提供足夠的配套設施以支援照顧者,大部分照顧者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以老護老」、「以殘護殘」更是屢見不鮮,導致壓力爆煲,倫常慘劇頻生。
議員冀早日落實改善措施
葛珮帆期望,政府能夠早日落實改善措施,例如透過「社區券」增加支援照顧者日常護理費用,當中的金額及運作詳情、如何有效使用、如何發揮功能,更加令人關注。
另一位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認為,社區券推出需時,短期最快與有效的改善方法,是優化現行關愛基金下各項照顧者津貼計劃,增加津貼金額,及新增定額及實報實銷的交通津貼,以減輕照顧者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