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第五波疫情期間政府部門欠缺協調,令抗疫一度出現混亂。
疫情中,政府各部門缺乏溝通,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提及兩個案例,第一個是第五波疫情開始的時候,醫院與衞生防護中心檢測結果並不互通,已在醫院得知確診的市民要冒着感染路人的風險,再次「落街排隊做檢測」,否則「無記錄就無物資」;第二個案例則是有長者因染疫入院未幾便去世,家屬遵循「規矩」簽字同意將母親遺體送去法醫處檢驗,豈料遺體就此「人間蒸發」,尋遍各部門皆稱不知情。
鄧家彪表示,前者的案例被帶去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直接向衞生署署長反饋;後者則是一路尋至政務司司長辦公室,當事人方得到回應。
部門應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
鄧家彪說,領導官員本應是政策層面的角色,工作是對重大事件部署與安排,但如今「市民有困難都要搵到佢哋頭上」,明顯是現有架構中部門處理個案不到位,有關公務員欠缺主體責任。「有市民投訴、有輿論炒熱、有議員質詢,個個才如夢初醒,點解唔可以多啲主動?」
鄧家彪指出,疫情中政府部門表現不佳,可能是特殊時期的缺乏經驗,但也確實暴露了長期以來的種種問題。他說,疫情下公務員被要求居家辦公,許多崗位的工作因涉及私隱無法居家展開,許多公務員「想出力都出唔到」,於是自發尋找義工隊參與。「點解冇人諗到可以由上到下組織協調一齊去做?」他認為,下屆政府應用創新手法扭轉這種「等投訴、等order(指令)、等工開」的公務員文化,為不同部門分別訂立目標,設立KPI,讓各團隊主動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他建議由「扶貧」入手,例如勞工處主動尋找失業者,社署主動幫助基層家庭,而非像現在這般「等待求助者上門先開始走流程、等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