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當年今日/回看昔日《大公報》 細味當年端午節

時間:2022-06-03 04:23:31來源:大公报

  創刊於天津的《大公報》120歲了,這份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章,秉承「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精神,始終與民族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今年,香港郵政還為《大公報》發行了特別紀念郵票,備受集郵者喜愛。翻閱《大公報》百多年的報紙,大至國家民族重大事件,小至不同年代的社會民生都一目了然。

  今日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往常的這一天,吃糉子看龍舟都是國人的必備節目,報紙也會報道不同地區市民過節情況。翻看《大公報》過往的報道,能夠感受到全國各地的端午傳統。

  抗戰時期的《大公報》曾經六次遷館,輾轉天津、上海、漢口、重慶、桂林和香港,絕不在日寇鐵蹄下出版一天。1948年3月15日,《大公報》在香港復刊,當年一篇端午節報道以「甘冒風雨看龍舟  傷時感事弔屈原」為題,短短300字文章概括了過節景象、習俗、天氣、物價、節慶活動、安全警示,信息清晰,服務到位,又不失思想情懷。

  不同角度報道端午

  翌年,《大公報》以「鑼鼓聲中度端午」為題,聚焦香港「吃糉子,看龍舟」,還有紀念「詩人(屈原)節」的景象。這篇報道篇幅更大,對於香港讀者而言,顯然更「貼地」。之後的端午節,《大公報》在報道上都有不同角度。

  1997年的端午節,全港各區鑼鼓喧天,龍舟競渡,《大公報》「端午多處賽龍迎回歸」的報道,將歡樂熱烈的氣氛展現無遺。今年,端午時節,回歸25周年的香港,繁榮穩定的香港,正在開啟發展新篇章。\大公報記者 李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