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舊報攤.新形象」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
【大公報訊】報業,是香港新聞業發展的先驅。在報業蓬勃的年代,大街小巷,報攤林立,反映新聞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增加公眾對香港報業發展的認識,鑒古知今,香港新聞博覽館於今年3月至4月期間,舉辦舊報攤填色創作比賽,分為大專、高中、初中及小學組,反應踴躍,共有近三百份作品參賽。評審團在每組選出冠、亞、季軍作品及五名優異作品。
頒獎典禮於前天(5月27日)在新聞博覽館舉行,由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主禮,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及評審團成員亦有出席。
陳祖澤表示:「比賽以一個舊式的街頭報紙檔為主題。以往為取得最新的資訊,報紙檔就是最方便的地點,它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評審認為,得獎作品用色明亮悅目,亦有新聞元素,包括相機和菲林等素材,亦有作品為畫中人物戴上口罩,反映作者貼近時事。報紙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顯出作者心思。
同日下午,新聞博覽館舉辦「報攤報紙與民生」網上講座,由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回顧昔日的報攤面貌,以及與民生的關係。鄭寶鴻表示:「昔日大街小巷,碼頭、茶樓外等地方,都有報紙檔的出現。而新聞博覽館前身,必列啫士街市場外亦設有報紙檔,我上茶樓前都會到這裏先買一份報紙,充滿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