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提供誘因/學者:大學科技生產力待釋放

時間:2022-05-26 04:23:23來源:大公报

  本港多間大學,研發不少科研產品,但要成功商品化並不容易。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認為,實現再工業化的首要任務,是改變大學現有對科研人員及成果的管理機制,將「象牙塔」內的科學技術生產力釋放出來。

  申報煩瑣 抽佣極高

  孫東指出,本港大學對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管理,較死板和嚴格,導致香港高校的大學教授,缺少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動力,依據現時的政策,大學教授若想參與初創公司或開展其他有償技術服務,需要辦理煩瑣的申報手續,以及反覆匯報,若學者想依靠科研成果賺取收入或在外辦公司,大學也會抽取極高比例(例如高達70%)的分成。

  他認為,香港若想實現再工業化,首要任務是改變大學對科研人員及成果的管理機制,將「象牙塔」內的科學技術生產力釋放出來,建議成立「產學研」平台,將大學的基礎科研與科技產業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搭建技術轉移大橋,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科技創新研究報告中,亦有建議增加研究人員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靈活性與選擇,以提升知識產權的流動性。

  該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解釋,現時香港對專利的分配方法較為保守。專利權政策方面,除非本港發明者支付昂貴的經費買斷,否則專利屬大學所有,「海外的大學則相對慷慨,部分直接容許發明者獲得專利權,亦允許衍生公司以少量股權換取專利授權。」

  校外執業方面,本港大學教職員每周不能花超過一天時間(包括周末、公眾假期及年假)從事校外工作,成為大學教授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阻礙。

  基金會建議,本地大學應放寬知識產權及校外執業的規定,提供更大彈性,讓教職員有更大動力及空間將其科研成果商品化。\大公報記者 鍾怡、湯嘉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