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兩字,是從英語「Taxi」音譯出來,最早於上世紀20年代出現,最初只行駛香港島,1926年正式引入九龍區行駛,初期只提供三至四個位,收費由可按距離議價,漸漸演變成必須按錶收費,一百年間,起錶價由4毫加至27元。
本港的士最初的收費方式,並非只限於跟隨計程器(咪錶),乘客可選擇按時間和距離議價。現時的士擴展至全港,但最初只有極少量,集中在各渡輪碼頭及各大酒店門口等待。
曾有「九人的」 外號「階磚車」
現時的士普遍是四或五座位,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曾經出現可以搭載九名乘客的士,由於車身上噴上黑白方格,因此亦被稱為「階磚車」,不會在街上兜客,而是在站頭輪候,情況有點似今日的專線小巴。
的士經歷百年演變,每個年代車種亦有不同。本港的士早期主要使用歐洲和美國車種,上世紀40至60年代,以摩利士(Morris Oxford)及平治佔最多,60年代末,有車主引入較便宜日產的士,逐漸成為主流,70年代Cedric 230系,綽號「大籮柚」。
1997年,金豐石油氣的士開始引進市面,政府於2000年推出「以石油氣的士取代柴油的士的資助計劃」,吸引不少車主換車;2008年,因應歐盟的廢氣排放標準,豐田將五座位的士改成四座位。近年,有車行推出無障礙的士「鑽的」,也有引入豐田石油氣/電力混能的士,全港約有1000部。
隨着運輸系統全面電動化,根據政府的《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推動電動的士方面,特區政府已計劃在2023年,先在運行較集中地區進行小範圍試驗。
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永遠會長吳坤成表示,隨着科技進步,過往外界關注的「上斜是否夠力」,現在已不成問題,如今的關注點落在續航力和電池壽命。
收緊發牌逾20年 維持1.8萬輛
另外,根據運輸署紀錄,1947年已登記及領牌的士有329輛;10年後,逐漸增至693輛;1960年增至1026輛,首次突破千輛,隨後持續增加,1980年已升至過萬輛,及至1984年,短短幾年間達到15984輛。
自1990年代起,政府收緊的士發牌,1998年至今,一直維持在18163輛。其中市區的士(紅的)佔15250輛,新界的士(綠的)2838輛,大嶼山的士(藍的)75輛。疫情前,平均每日載客量近100萬人次,有前線司機估計,疫情下客量最少減少三至四成。 大公報記者賴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