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馮婆婆表示有飯派就去排隊,以此節省日常開支。
疫情下,我們少了娛樂,少了與親朋戚友見面的機會。但是,一班曾為香港發展付出過汗水、勞力的長者,大家可有抽空關心一下他們?
《大公報》連日訪問多位在疫情下仍然對老弱病殘的市民提供溫飽的善心人士;領飯的長者向記者表示,非常感謝有心人派飯的善舉,感到自己沒有被社會遺忘。
靠生果金過活,有飯派就去排隊
現年83歲的馮婆婆,與82歲的丈夫吳伯伯同住蘇屋邨牡丹樓一個150平方呎,沒有間房的長方形單位。吳氏夫婦早年攜同兒子和孫兒一同來港定居,丈夫做裝修,馮婆婆則因身形太嬌小而找不到工作,最終要洗廁所。吳伯伯在60歲時因再沒有接到工作而被迫退休,馮婆婆則在70多歲時,因為生蛇而無奈退休,現時偶有復發,幸好身體狀況仍然良好。
老伴行動不便 長期卧床
本來與兒子同住的他們,六年前獲派到蘇屋邨老人單位,月租八百多元。二人一直未有申請綜援,現時靠每人三千多元的「生果金」過活。「我哋無攞綜援,以前同仔同新抱住無攞綜援。」
據樓下保安說,吳伯伯身體日漸轉差,曾試過在村外跌倒呆坐,幸得途人幫助才能返家。保安認為馮婆婆個子矮小,難以照顧丈夫,希望議員或政府能給予相關援助。
由於有人到訪,令本來躺在床上的吳伯伯都坐起來以示禮貌,但吳伯伯只是呆呆地望着電視,並未有任何反應,即使記者向他打招呼亦未獲回應。可能伯伯真的年紀大,需要多點額外照顧了。
雖然馮婆婆身形嬌小,幸好身體仍然強壯,健步如飛。「我本來唔係咁瘦,早排食唔到飯瘦晒,而家得返30公斤。有飯派就去排隊攞飯,不過而家無記性,成日要宋太(附近派飯餐廳老闆)打電話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