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欣欣(右)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實習時幫助做西醫手術。
「中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深的學問,很有意思。」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李欣欣入讀廣州中醫藥大學,前年畢業後回港,現已獲香港一間中醫診所聘用,並在香港浸會大學攻讀中醫碩士。這位新晉醫師告訴大公報記者,她的中醫夢在中四開始萌芽。
「我當時修讀中國歷史,好鍾意呢科。受到在醫院工作的媽媽薰陶,我想讀醫科,覺得中醫幾好。」在香港中醫並非高薪職業,無法與西醫比擬,記者問李欣欣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做「執藥」的醫師,會否後悔?她笑道:「怎會後悔呢,這是我的理想!能夠醫到人,好有成就感。」
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因為媽媽的關係,李欣欣中四暑假到了一間中醫診所學習。李欣欣說,那時如果得到病人許可,中醫師就會讓她這個中學生旁聽看診;若不方便旁聽,也會拿着中醫師給她的醫書慢慢研究,或者認真細看員工如何「執藥」。
「中醫要看很多書,要背書,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去理解,也要看個人的悟性。」
後來,李欣欣在學校的介紹下,到聯合醫院和靈實醫院做了兩個月的義工,雖然工作與中醫無關,但卻加深了她對醫院運作和醫護人員工作的認知。經過一段時間「沉浸式體驗」後,她下定決心將來要攻讀中醫。「中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深的學問,很有意思。」
之後,李欣欣報考了廣州中醫藥大學,踏上北上求學之路。
「內地很多醫院都是中西醫一併治療的。所以我本科的中醫課程,除了要學哲學、醫古文以外,還要學習西醫的基本知識,例如解剖、內科、外科等。」李欣欣說,西醫佔整體課程大約三成左右。
有人擔心中醫是否跟西醫一樣難學,李欣欣則認為要看個人的學習能力和領悟力。「中醫要看很多書,要背書,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去理解,也要看個人的悟性。」而學醫最具有挑戰性的部分,她認為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付考試不算難,但臨床醫到人先係考功夫。」
李欣欣笑言,在出道醫人之前,很多時會先拿自己或者身邊人做試驗,在她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有不少類似經驗。她憶述,「有位女同學痛經,那時剛好上完針灸課程,在同學的同意下,自己膽粗粗幫同學針灸」。施針完過了半個鐘,看到同學的症狀真的有好轉,「那時覺得好神奇!自己好有成就感。」
李欣欣說,本地的中醫課程跟內地中醫課程差別不大,因為很多中醫學系的講師都從內地聘來,授課方式和內容接近,因此她現時在浸大讀碩士,也很容易適應。
「在香港,中醫並非高薪職業,如果要揀呢條路,一定要鍾意先好。」
現時在香港投身中醫行業,要有心理準備薪酬不會高,李欣欣說,「現時香港中醫的起薪大約是17000至20000元,剛入行更冇佣分。薪金不但比不上西醫,甚至比不上註冊護士,但優點在相對沒有西醫的忙碌,只看門診,看完就可下班,極少有加班。」
「在香港,中醫並非高薪職業,如果要揀呢條路,一定要諗清諗楚,自己要鍾意先好。」李欣欣說。近日,她很關心中央政府派內地中醫專家支援香港抗疫的新聞,知道有專家建議中醫藥納入醫管局體系。李醫師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從政策層面,制定未來中醫發展的規劃,讓中醫在香港的前景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