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凍肉店有不少特色或外國進口肉類,如美國雪花肥牛、極黑和牛漢堡免治肉等。
疫情改變市民生活習慣,晚市禁堂食、食肆縮短營業時間等,令市民多了在家「煮飯仔」。近半年特色凍肉店愈開愈多,主打貴價食材,迎合中產顧客。不過,《大公報》記者近日到多區了解,發現同一商場或地區湧現多間同類店舖,出現惡性競爭;有店員透露,每日生意零星,前景不樂觀。有業界人士分析,市場上同類商店已經飽和,待疫情緩和,或僅餘下當中兩成能繼續經營。/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賴振雄(文) 馬丁(圖)
「這間凍肉店的舖位,前身是一間兒童畫室,疫情後頂手,開業幾個月,但售賣的凍肉不便宜,長期很冷清,顧客並不多。」市民謝小姐說的是鑽石山一個商場內凍肉店的情況。記者遊走商場,發現同層已有另一凍肉店,售賣的凍肉款式類似,頂級肉眼扒、西班牙黑毛豬、北海道長腳蟹,也有來自日韓等地的貴價水果。商場同層及樓下另一層,又有另外兩店售賣名貴水果。記者向街坊了解,得悉其中兩間店舖是近半年開業,從產品和價格定位,也是主攻中產路線,但只有其中兩間較受歡迎。
九龍城幾條街開20間
九龍城街市附近幾條街道,也有接近10間類似的特色凍肉店,部分同樣開業不足一年,若連同區內其他走平民路線的凍肉店,合共有接近20間。以侯王道為例,已有四至五間凍肉店或水果店,旺舖半小時內有20人光顧,相反部分店舖人流稀少,幾間店舖相距僅幾十米,形成強烈反差。
同區一間凍肉店的店員周先生表示,以往從事批發生意,受疫情影響失業,加入凍肉店工作,「店舖開業約一年,其實只能勉強維持,老闆透露,租金、銷售,甚至貨源也有問題,很多貨品因為疫情關係,要等兩、三個月才能到貨,前景並不樂觀。」
特色凍肉店如雨後春筍,總有一間在左近,對老字號的凍肉店亦有影響。開業50年的勝記凍肉店老闆鄧北勝坦言,走平民路線的傳統凍肉店,生意被分薄一至兩成,但由於特色凍肉店的食材較昂貴,客量也相對較少,對傳統店的影響未算太大,「反而食肆縮減營業時間或停業,交貨量減少了,向食肆供貨跌了接近四成。」
鄧北勝分析,特色凍肉店要生存不容易,開業需要一定成本,名貴食材來貨價不菲,凍肉除非全部真空包裝,否則存放時間久了會變色,賣相會影響銷售情況,加上同類店的競爭太多,要突圍而出有難度。
開業成本最少80萬
經營逾30年的永富食品店,是水果店界的老行尊,該店老闆陳錦輝認為,疫情後市民留家「煮嘢食」,凍肉及水果需求增加,市面突然湧現大量同類型的店舖。而開業成本最少要70至80萬元,「現在又流行網店,大家用手機購物就可送貨上門,對實體店衝擊很大,開店要面對很多變數。我們也擔心疫情過後,可能一半以上(新開店舖)會經營不住,可能只餘兩成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