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啟裕表示,善用創新技術是房協未來數年展開工程的必然趨勢。
【大公報訊】房屋協會未來20年將興建超過4.6萬個單位,當中預計2.8萬個會在未來10年落成啟用,為提高效率及安全性等,房協除了傳統建築模式外,亦善用創新技術,以提升建築質量監控。日前房協總監(工程策劃)楊啟裕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未來兩年房協批出合共14個地基及上蓋工程合約,預計明年及後年是建築高峰期,善用創新技術是趨勢亦是必須的發展,目前已在沙田乙明邨及洪水橋作項目試點。
楊啟裕表示,善用創新科技主要分三方面,當中包括配合政府推動「建造業2.0」的數碼工程監督應用、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以及某些項目使用簡稱MIC組裝合成建築法等。他指出,相關的創新科技技術,將有助提高生產力、質量、可持續性及安全性,亦可制定可衡量的關鍵績效指標。
在數碼工程監督上,房協已使用RISC系統,將包括工程檢測申請及審批等使用數碼化,一方面避免人手填寫可能出現的遺漏外,亦可實時記錄,有利提升效率。「我哋以前申請一啲檢測及驗證,因為需要人手填寫,又要嘥時間等審批,而家數碼化可即時提交申請及進行審批,方便快捷好多」。而目前已有六個地基工程及兩個上蓋項目使用數碼化系統。
另外,房協亦已使用簡稱BIM的建築信息模擬系統,透過其單一電腦信息平台及3D三維系統的呈現,將建築由設計、策劃、施工、交樓以至其後的服務,一條龍發放建築資料,並且進行資料分析,有利管理之外,亦有助系統地進行各步驟的監察,提高質量的保證。
組裝合成法減建築時間
最後是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楊啟裕直言使用由工廠預先製造的MIC組件,優點是確保質素、改善地盤施工可能出現的危險,以及幫助提高工作效益等。而一般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可減少最少三至五個月的建築時間,唯一缺點是並非所有地盤適合使用MIC,「例如喺好擠迫建築環境就未必適合」。
目前房協正分別在沙田乙明邨的長者住屋項目及洪水橋項目作為試點使用MIC。乙明邨項目使用鋼結構,興建八層樓高共64個約200至300平方呎的長者單位;洪水橋項目則使用混凝土結構,興建25層樓高一共300多個的住宅單位。楊啟裕直言若試點成功,不排除在古洞北的發展項目上,極積考慮使用MIC建築法及進行技術深化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