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教改反思2/學好普通話簡體字 抓緊國家發展機遇

時間:2021-12-31 04:27:18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教育着重兩文三語,年輕人要融入大灣區,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就必須摒棄只重視粵語與英語的僵化觀念。

  一直以來,香港的通用語言被認為是兩文三語,學校裏的語言課程亦主要為粵語、英語和普通話。雖然時代在變化,但由於教育和考試制度固化,普通話仍被不少港人認為是三語中最不重要的語言工具。

  香港現時大概七成學校皆以粵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三至四成是以英語教學為主的純英中,以普通話和英語雙語為主的部分直資及國際學校相對較少。而以普通話教學為主的普教中,在本港更是少數。知名教育學者鄭燕祥認為,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香港當然要看着最大市場搵食」。應該重視普通話和簡體字教學,應該立法推廣,並把普通話與簡體字納入香港教育考評體系。/大公報記者 周舒、湯嘉平(文)  文澔(圖)

  鄭燕祥指出,粵語雖然在香港應用範圍廣,但僅限於服務香港本土,對經濟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少。「就算在華南地區,都是以普通話為主要的經濟助力,而不是粵語。」

  近年兩地政策無一不強調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鄭燕祥直指「大灣區的興起,就代表普通話及簡體字的興起」。大灣區幾千萬人口皆以用普通話、簡體字為主。港人若要立足大灣區,便需要以普通話及簡體字提高競爭力。就算立足香港,使用普通話及簡體字的機會同樣只會有增無減,不少公司也需要派遣年輕人到內地出差或辦公。

  知識寶庫盡在簡體字

  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兩制」把普通話和粵語兩種「同根」語言分開。粵語受制於本土語言觀,加上普通話沒有法定地位,久而久之,導致港人缺乏「一個國家」的觀念。因此鄭燕祥認為僅靠粵語「作為全中國的文化承傳,無疑有一定難度」。而普通話在語言溝通、文化承傳、連結社會都有着極大的團結作用。

  繁體字源遠流長,體現中國文字獨特之美。現時簡體字的引入,讓一些港人害怕繁體字和粵語一樣被「消滅」,繁體字及簡體字的矛盾,再一次回歸大眾及個人利益之爭。鄭燕祥卻認為兩者並沒有矛盾,不存在「妨礙」另一種語言的運用。

  鄭燕祥說,現在除了香港、台灣,其他華文地區都是用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認受性逐漸降低,「粵語的升學機遇越來越少」。粵語母語教學固然對於港人來說易於接受及理解,但是粵語始終與書面語不同,不利於學習中文及其他科目。相反,普通話能夠真正達到「我手寫我口」,大大提升學習效能。

  中國14億人以簡體字作為傳遞知識的載體,大量知識產出皆以簡體字寫之。「Wechat會將全世界的畫家,用不同名目分類,並定期傳送相關畫作的資訊。」對於常年醉心於藝術的鄭燕祥來說,「簡體字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知識寶庫。」他惋惜「簡體字的平台強大無比,只是人們都不知道。」

  簡體字的「知識寶庫」不止體現在網絡,就連在紙本也有其優勢。就翻譯書而言,繁體字翻譯出版的來源大多來自台灣,但台灣人口少,人才亦然,因此跟不上翻譯出版的速度。中國人口龐大,人才自然更多,因此翻譯出版的速度飛快,而且翻譯本「又平又靚」。鄭燕祥坦言,如果「不能夠閱讀或熟悉簡體字,就不能享受如此豐富的知識來源,就『蝕底』了。」

  普通話及簡體字的熱潮勢不可擋,有學者認為港人應裝備自己,把握良機學習。惟特區政府沒有確立普通話的法定語言地位,僅得語言政策所提倡的「兩文三語」。簡體字的概念則更加模糊,「兩文」又是否包括簡體字在內呢?

  立法推廣是重要步驟

  國家教育部今年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提出香港法律應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並融入考評體系。談及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鄭燕祥坦言:「如果不確立語言地位,內地及香港語言不一,難免造成兩地之間的矛盾及間隙。」因此立法是推廣普通話與簡體字的重要步驟。

  鄭燕祥更建議把普通話與簡體字納入香港教育考評體系。「體制化形式有助確保學生的質素,普通的語言班當然也有幫助,但若是關乎未來的事業開拓或就業資格,就應該要得到水平的認證,肯定學生具備一定的普通話及簡體字能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