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教育熱話/IB重英輕中 家長憂兩頭唔到岸

時間:2021-11-18 04:27:30來源:大公报

  圖:近年不少學校開辦IB課程。

  IBDP簡稱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近年受到不少高中生及家長的歡迎。有中學同時開辦IB和DSE(中學文憑試)課程,校長分析IB的優勢,在於其最高級(H7),往往比DSE摘5**容易,若想在大學讀「神科」,高中選讀IB,競爭可能較小。

  不過有升學專家提醒,IB課程並非適合所有學生,而且想由IB轉回讀DSE也不易適應,呼籲家長選擇時,應以孩子為本。有家長認為,IB重英文輕中文,且課程較DSE淺,擔心子女讀完「兩頭唔到岸」,未來缺乏競爭能力。/大公報記者 徐網、郭如佳

  IBDP為兩年制課程,就讀優才(楊殷有娣)書院中五生的李思逸,今年正式開始讀此課程。「就我個人而言,IB中文科會比DSE的容易」,IB教的範圍更廣,但是也更淺,比較容易掌握。

  李思逸表示,IB課程會涉及通識科的範疇,包括研究全球化議題等,但考試卻不會很艱深。他去年讀了DSE生物科,今年接觸IB生物科時發現,DSE得分較難,需要將答案寫得很詳盡才有分拿,「IB寫得差不多就行,可能DSE答對五點才會給分,但IB答到兩點就有分」。

  同是IB中五生的容喆生選讀的原因,是因為喜歡做課題項目研究。他說,IB的優勢是學生只需要明白概念後,再運用出來就行,「比如DSE地理科牽涉很多要背的東西,背到要點才算學會,而IB則會更重視思考的過程」。

  校長:IB奪H7易過DSE摘5**

  「單看學習內容來說,DSE教的內容會較深。」優才書院校長譚國偉說,DSE以純學科課程為主,即由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是否學到知識會反映在分數上。而IB更多的是看重學科課題研究,只劃分大致的範圍,沒有規定必須學會什麼,較彈性。

  2021年,全港共有130名IB狀元,佔全球約11%,屬歷年之冠。其中,國際學校英基屬下學校「產出」共46名狀元,全港最多;直資中學拔萃男書院緊隨其後,有17名狀元;聖保羅男女中學則排名第三,有13名狀元。譚國偉認為,「學生拿IB最高等級H7比DSE最高等級5**更容易。」全港可以拿5**的學生大約佔1%,而可以拿H7的學生平均佔10%。

  然而,IB學費向來昂貴,一般直資中學的學費介乎2萬至13萬元;DSE學費則介乎2萬至6萬元。有觀點認為,IB學制加劇因貧富差距導致的教育不平等。

  甚至不少家長會認為,只要有經濟能力,就給孩子報IB,不過中產家長王太卻表示質疑,「考大學容易,讀大學吃力,出到社會找工作,除了學歷也看各方面的能力,那個時候的競爭力又有多大呢?」

  家長:孩子不懂寫常用漢字

  王太祖籍台灣,其女兒從幼稚園到中學一直在國際學校讀IB課程。然而在升大學的關鍵期,王太卻愈來愈頭痛。她說,國際學校對中文的要求很低,重視英文,孩子的中文多年來進展很慢,「好多常用漢字,女兒竟然不會寫,她雖然在香港出生,但聽廣東話都很勉強!」

  她聽聞香港的大學,有相當一部分的專業是用中文授課,在升學面試的時候,也會用中文,即使分數上看上去有優勢,升學和求學之路料將非常難行。

  「當然有想過出國,讀書時也許沒問題,但畢業後去工作,外國企業如果招聘到本地人,基本就不會考慮母語不是英文的華人。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就業歧視還是存在的。」王太感嘆道。

  現時王太不得不花更多精力和金錢,幫助女兒提升中文水平,「香港用中文的機會還是很多的,今後估計還會愈來愈多。」

  升學專家:IB轉讀DSE會吃力

  升學專家曾廣豪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IB課程雖然看上去優惠多多,實際上未必適合每一位學生。他說,很多家長發現子女沒有那麼適合傳統的本地課程時,就希望IB的模式能讓小朋友學的更好,但結果是不一定的。不少家長從小就讓子女學IB課程,之後便後悔,因為小學生讀了IB後,就沒辦法再適應學DSE。因為IB的空間太多,本地學生不知道如何利用,不會掌管自己的學習,最後不一定能學到東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