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少行山客缺乏安全意識,大玩「爆林」等高危活動。
疫情下「山系」文化盛行,大批市民蜂擁登山郊遊,每逢周末假期各大行山徑、水塘、郊野公園均車水馬龍,娛樂界亦掀起「山系」打卡自拍熱,但這股行山熱潮背後暗藏危機,皆因不少行山初哥缺乏安全意識,獨自行山,甚至玩「綑邊」(即沿着懸崖海岸線行走)及「爆林」(即走樹叢而不走山路)等高危活動,為打卡呃Like以身犯險。
據統計,消防處今年首10個月共接獲逾81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602宗,因攀山事故身亡共10宗,平均每月有一宗攀山意外身亡事故;警方接獲被困山崖/山坡及搜查救援宗數高達近千宗,比較疫情前2019年高出1.5倍。大公報記者聯同行山專家到多處行山熱點,了解行山可能出現的隱藏危機。\大公報記者 黃浩輝(文) 突發組(圖)
港人因疫情未能外遊,行山熱潮由前年一月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不少行山熱點每日都人頭湧湧,假日更車水馬龍,如大帽山、大嶼山、獅子山、馬鞍山、千島湖、太平山及東龍島等,但近年「山系」熱潮興「綑邊」及「爆林」等半攀行懸崖海岸線等挑戰難度,危機處處。
行山熱點現爆林標記
大公報記者近日聯同資深行山專家、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主席周國強,前往多個行山熱點,了解當中「綑邊」及「爆林」的危機。記者先往港島寶馬山一帶行山,沿山路步行半小時後,看見不少樹木上掛有紅色的絲帶,記者細問下得悉,原來是一些「爆林」的山路,周帶領記者前行,沿路均有大石和泥路,記者更多次需手腳並用才能攀至高處,更有俗稱的「標高柱」,該處正有不少行山者在拍照「打卡」,現場所見,雖然景色開揚,遠望世界著名的維多利亞港景觀,但該處只有多嚿大石,大石下就是山崖,有一定的危險性。
周國強其後帶同記者到景色宜人的西貢四疊潭一帶行山,沿着山路步行近一小時後,可見不少沿海的山崖邊,其間有不少行山者沿着優美風景路段。周指經常有行山者沿海邊山路行山,沒有路時會「綑邊」,即是沿着海岸線行走,可能要涉水,若不想涉水就沿着山路的邊沿繼續行,但非常危險,因山路崎嶇陡峭,若近期落完雨,部分泥土被沖走,一些石頭會容易鬆散,稍一不慎失足墮崖,失救下容易斃命。
周指出,近兩年港人無得外遊,家樂徑、行山徑和郊野公園已不能滿足年輕人,一方面他們喜愛尋求刺激,另一方面又可「打卡」呃Like,拍攝一張危險相隨時可以爆Like,令其他人有樣學樣。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行山初哥欠缺危險意識,有人去到該處就自以為很容易去到,獨行俠去行山,但準備不足,例如無帶後備乾糧、水、急救包等,當失足墮崖就求助無門,最終走上不歸路。
日夜兩個世界 切忌獨行
他提醒,行山往往危機四伏,因不同天氣變化,山上環境會有不同。春天時大霧,夏天時大雨,落雨後泥土鬆散,山澗亦有暴漲,所以行山遠足不要獨行,相約多位朋友就有照應,並配備急救包,內有哨子、乾糧、後備水、消毒藥水等。
疫情下行山熱潮持續,又到適合遠足時節,常見肇因包括獨自行山、玩「綑邊」及「爆林」等高危活動,以及不惜為「打卡」犯險等。據警務處統計,疫情下行山事故屢見不鮮,過去三年,警方接獲「有人被困山崖或山坡」以及「搜查及救援」的宗數持續攀升,去年共接獲1173宗,為前年468宗的2.5倍,行山熱潮持續,今年頭10個月共錄得984宗攀山事故。據統計,消防處今年首10個月共接獲81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602宗,受傷人數亦較往年高企,今年頭10個月已錄得500人受傷,已有1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