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從「紙」開始 七十二載「智慧」轉身證在演變

時間:2021-10-17 04:25:44來源:大公报

  圖:許崇德示範使用展覽內的電子熒幕,可放大圖片,方便市民觀賞。

  小小一張證件,每天與我們形影不離;小小一張證件,原來已年逾七旬。

  從1949年《人事登記條例》制定後,第一代的紙質身份證誕生,從「紙」開始,見證着香港社會幾十年的變遷、發展。時至今日,我們申請智能身份證簡單方便,還有高科技認證防偽,大家又有否想過,那些年套取指模要弄得一手油墨?身份證竟然可以無相無名?今期大都薈邀請大家回到過去,一齊做見「證」者。\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 蕭霖(圖)

  香港身份證經過了「七代的進化」,無論是材料、樣式、顯示的資料內容,還是簽發、登記方式等亦與時俱進,變得愈來愈有「智慧」。歷史檔案館正舉行「言歸『證』傳」展覽,政府檔案處檔案主任許崇德表示,希望透過一件件珍貴的展品,向市民說故事,展示身份證72年的轉變。

  展覽開放至今,除了讓年輕一代「大開眼界」,也讓「老友記」尋回那些年的回憶。許崇德曾遇上一位坐輪椅的婆婆,由屋企人推着來參觀。或許,真實經歷過那段時光的老人家最有感覺,隔着玻璃看那些逝去的時光,目光最是移不開,「看見自己曾用過的身份證,回想年輕時的經歷……」

  1960年 沾上油墨的拇指

  自1960年簽發膠面身份證開始,除持證人的相片外,身份證的正面亦會顯示市民左手拇指的指模。當年還未有掃描器,取指模不如現在「掃一掃」那麼簡單,手指要直接沾上油墨,把指模印出來。

  在「登記身份證」的展區內,展示了一套銅製油墨印取指模工具,整塊的矩形銅板已被深色油墨「染」蓋,只可在邊角處依稀見到原本的銅色。而旁邊則擺放了一台2003年的指模掃描器。若沒有展品介紹,未曾親身經歷過的年輕人,又怎會聯想到兩種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工具,有着相同的用途﹖

  許崇德表示,小時候登記身份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印指模的經過。他笑謂:「我記得細個為咗印指模,手指要沾滿油墨,啲墨好耐都洗唔乾淨。」大概印取指模後幾天,街坊們看見那隻髒髒的手指也就知道小孩子要辦證了。

  1963年 3蚊斤豬肉1蚊換證

  另外,許崇德表示,當年首次申請身份證並不是免費的,「無端端要畀1蚊甚至2蚊其實是一件很慘的事,因為按照當時的物價,1蚊不是小數目。」

  政府檔案處高級助理檔案主任袁秀明補充,從歷史檔案館的館藏可見,1963年買一斤豬肉要三元多,「一斤豬肉才三蚊,辦身份證需要1蚊,所以對普羅大眾嚟講,辦身份證可能都係經濟負擔。」直至1983年政府才取消這項收費。

  60年代 無相無名的兒童證

  除了「油墨手指」已是過去式外,60年代的兒童身份證都與現在的很不同。由於青少年的樣貌變化快,加上那時候小孩子的名字常有改動,而換證需要收費,所以當時的兒童身份證毋須載有持證人的相片及全名。「有啲舊身份證,屋企人曾經用過,真係記得自己細個張身份證上又無相又無名!」袁秀明向記者介紹,自己有親人真實經歷過,籌備展覽時會找他們討論,希望了解更多。

  與現在有各種防偽認證的智能身份證相比,昔日的身份證信息如此不齊全,這張證是否能發揮它的作用,代表一個人呢?袁秀明表示,「因為當時的身份證上只有姓氏,大可以借用你張證去搵工,屋企人以前真係有聽過咁樣的情況。」所以1973年起更換的新一代膠面身份證,以及兒童身份證亦開始載有相片、全名,有助核實持證人的身份,身份證才逐漸變得「名副其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