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積極研究/私樓最低面積 參考260呎重建標準\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時間:2021-10-15 04:27:05來源:大公报

  圖:黃偉綸表示,當局既然提出「住大啲」的願景,就要向此方向前進,最重要是考慮對市民的影響。

  香港樓價高企,近年愈來愈多俗稱「納米樓」的蚊型單位面世,單位細但貴。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當局會馬上就限制私樓單位最低面積做研究,相信很快有結果,若有所調整,最快明年推行;並透露目前會傾向參考市區重建單位的面積。現時市建局最細重建單位,實用面積不可以少於260平方呎。

  有議員認為,政府作出限制前須考慮單身者對小型單位的需求,否則「起(單位)大咗,市民上車反而難咗。」

  政府早前推出《香港2030+》最終報告,提出新用地需求以市民希望「住大啲、住好啲」訴求作估算,以改善居住空間為其中建屋考慮因素,希望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一至兩成,擴至215或237平方呎;並考慮未來賣地建私營房屋時,訂下最小面積限制。

  黃偉綸昨在電台節目表示,留意到近日有聲音指樓價高企,若再限制私樓單位最低面積,會令入場金額升高,導致部分市民在市區買不到樓。他強調要取得平衡,考慮對市民的影響,但當局既然提出「住大啲」的願景,相信要向此方向前進,最重要是考慮對市民的影響。

  持之以恆推更多土地

  有傳私樓限呎以約210平方呎為目標,他表示相關資料需要再討論,但傾向參考市區重建單位面積,最低面積預料「會比210平方呎大少少。」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曾在網誌提到,由2014年起,重建單位室內實用面積,即扣除露台和工作平台,最細單位不可以少於260平方呎,多為開放式供1至2人居住,須足夠擺放基本設施如洗手間、淋浴室、廚房空間及日常傢具;二人家庭居住則人均面積有130平方呎。

  對於政府宣布發展「北部都會區」後北區及元朗區樓價及交投量被帶動,黃偉綸認為,短線市場波動可能基於不同考慮或傳聞等,重申政府看長遠,會持之以恆提供更多土地,而日後「北部都會區」可增加約16萬至18萬個單位,如果持續不斷供應,總會對價格有紓緩作用。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認為,政府不能單純以「住大啲」的願景而限制單位面積,限制前須考慮小型單位對港人需求,「有啲人就係想住細單位,尤其係剛想上樓的單身人士」,一旦加大了單位的建築面積,要實際考慮如何避免造成上車難的反效果;在「北部都會區」大量荒廢農地、魚塘地建屋,及縮減建屋程序等才是短期增地建屋的治標治本方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