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表示,香港在國際科技交流、基礎研究領域有獨特優勢,相信能與香港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等合作。\中新社
訪港航天科學家之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昨日向香港學生講述探測火星的歷程,細說天問一號科研團隊攻堅克難的故事。孫澤洲特別提到香港科研團隊對火星探測任務的貢獻,展現了偉大的職業精神。他形容天問一號點燃了中國星際探測的火種,勉勵香港同胞積極參與到國家航天建設中來。\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文)文澔(圖)
孫澤洲昨日在香港大學以《「天問一號」的探「火」之旅》開展演講,他介紹說,中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探測「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他表示,「不容易的背後更加偉大,我們因使命艱巨而感到光榮」,而成功的背後是中國航天65年的積澱和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研工作者十多年堅守初心、不懈奮鬥的結果。
六成團隊成員不足35歲
孫澤洲表示,天問一號翻開了我國星際探測新的篇章,未來還將通過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環繞和行星際穿越等航天重大工程的實施,實現技術上新突破、科學上新發現,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他透露,天問一號團隊中有六成以上為35歲以下青年,主任設計師平均年齡不到37歲。他認為,年輕人已成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同時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也為年輕人提供自我成長的舞台和機會。其中「祝融號」火星車形似蝴蝶的外形結構設計,就是由一名年輕工程師提出的,他說,這個蝴蝶外形方案達至工程與審美兩個維度的平衡,最終被選用。
此外,他還特別提到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對火星探測任務的貢獻,理大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啟亮,以及理大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主任吳波團隊曾參與天問一號火星着陸項目,研發「火星相機」,協助天問一號執行任務時拍攝清晰的圖像。
孫澤洲說,「容啟亮教授這三年來也不容易,經常上午在北京開完會,下午就返港繼續帶領團隊投入研究工作。」他還聽聞在天問一號着陸前後,吳波教授團隊的不少同事住在了實驗室,每天休息時間僅四個小時,其間完成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輔助了天問一號順利在火星着陸。他說,「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加班加點是必須的,香港的科研團隊也體現出了對職業的熱愛,對責任的擔當。我在此對香港科研團隊在項目上作出的巨大貢獻表示感謝。」
孫澤洲在講座中特別提到,在他訪港的這幾天,已有香港科技同行諮詢如何參與國家星際探索事業。他表示,與理大的合作只是開始,航天涉及的專業非常廣泛,香港在國際科技交流、基礎研究領域有獨特優勢,相信能與香港的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等,通過交流找到更多合作的切入點。
冀與港學界更多交流合作
「我特別熱切希望香港同胞參與到國家航天事業中來,能為國家航天事業做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寄語港生,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扎實學好基礎知識,做好知識儲備,另外培養好自主學習能力,日後結合實際多歷練,一定會有收穫。
被問到人類離登上火星還有多遠時?孫澤洲回應指出:「這個不太好說,目前仍未有任何一個國家實現從火星採樣返回,希望未來十年內我們能實現無人火星採樣返回,至於人類登陸火星,相信所需跨度比較大,那是上百個級別的跨越,至少要等到15年,甚至20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