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以「誠愛勤樸」為校訓,雖歷經多次變遷,惟植根中華文化的底蘊不變。圖為學校舉行升旗禮。
在深港邊陲的打鼓嶺週田村,有一間屹立逾60年的「村校」─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她與深圳一衣帶水,一脈相連。由舊時重視德、孝,至今以「誠愛勤樸」為校訓,歷經多次變遷,惟植根中華文化的底蘊不變。現任校監杜思源說,父輩常訓道:有國才有家,就正如現今的嶺英,有村才有校,根株培壅,繼往開來,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入口,讓學生從小明白根之所在。這份以家國為根、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由63年前杜家創校,一直堅守至今。\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文/圖)
「第一任校長張樹仁先生好強調德、孝這兩樣中華傳統美德,比如有科叫『尺牘』,專教古文和寫作,連抬頭稱呼別人亦是一種學問,開頭會寫『弟愚見』。」週田村現任村長、嶺英學校第17屆畢業生杜錦貴指着當年的畢業相,清晰地回憶道,他在這間學校師長的耳濡目染下,慢慢形成一套對品德、仁義、孝道的概念。生於斯,長於斯,杜錦貴在嶺英度過了小學六年快樂時光,亦造就了他沉穩、講道理、重德行的品性。任職村長後,他主動協調處理學校不少基建、維修工程,聯絡業主,解決疑難場面。
事實上,這間前身是「卜卜齋」(即舊時私塾)的村校,是由村民們一手一腳搭建。打鼓嶺嶺英學校校監杜思源憶述,當年爺爺杜全先生在市區做生意,在民國時期獲廣東造幣分廠委任為機械及模具司事,饒有成就,眼見自己成長的週田村和周邊村落有很多小朋友,只能塞進一間卜卜齋讀書,於是與一眾杜氏兄弟籌款,興辦嶺英,讓更多鄉村的小朋友接受教育。雖然杜思源從小在市區長大,但常跟隨父親回到嶺英,在父輩的薰陶下,他不僅認識到有國才有家,有村才有校,更感念教育對鄉村孩子的重要性。
學生每年赴內地交流
杜思源說,在港英時期,村校生源一般,加上位處邊陲不受政府重視,獲得的資源與市區名校相去甚遠,導致成績不佳,被人「睇低一層」。彼時他正在外國留學、工作,感受到在外國生活時間越長,國家情懷就會越強烈,「當你身處國外無論點叻都好,在外國人眼中你只是一個識英文的中國人,但我是很自豪告訴別人:我是中國人。沒有國家在背後支持,自己怎會有底氣?」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作為一名工程師,杜思源在外國打拚20年後,決定回國扎根,並接管父輩留下的嶺英學校。他說,在他那個年代,很多同齡人到外國讀書生根,但他仍然選擇回國,「因為我知道,這裏(國家)才有我的根。」經歷逾半世紀的滄海桑田,嶺英曾因收生不足,走在「殺校」的鋼線上;適逢千禧年後跨境學童來港讀書人數增多,杜思源帶着教職員到深圳開拓生源,終成就父親的心願,不僅保住了學校,還以正向文化為啟導,讓學校漸具口碑,成為了深受家長歡迎的森林學校。
「我們這條村,杜氏兄弟很愛國家,我們是本地人、原居民,真正的香港人。我爸爸都成日同我講,有國才會有家。所以我們的辦學理念,一定要讓小朋友有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杜思源笑言,嶺英雖不算是傳統的愛國學校,但到他這一任,非常重視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教育。自2013年以來,嶺英與九所內地小學結成「姊妹學校」,遠至北京、山西,近及廣州、深圳等城市,學校每年寒暑假均會舉辦交流活動,每個小朋友均有親身到內地交流的機會,亦設有老師開放課堂觀課、學校管理層參訪等,互相學習。
「記住自己永遠是一個中國人」
「我會同小朋友講:你們過來不是要看內地的小朋友有幾叻,而是感受一下作為一個中國國民的感覺,記住自己永遠是一個中國人。」杜思源說,去到姊妹學校,學校不會設下條條框框,要求學生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而是讓兩地小朋友們放開交流,從飲食到課堂、功課,他看着小朋友天南地北地聊,生活方式多多不同,惟血脈相連,同為中國人。「讓小朋友們自己交流,他們自然會擦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