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消防處攀山拯救專隊隊員都是攀山專家,在較複雜的攀山拯救行動中,隊員會善用專長執行快速搜索及穩定傷者。
遠離都市煩囂,行山郊遊吸一口清新空氣,成為港人疫下生活樂趣的新日常。不過若不小心遇上意外,隨時樂極生悲。幸而有一班人隨時候命,默默守護着每一名行山客的安全。
這一群守護天使是攀山專家,精通各類繩結方法,一手頭盔、一手GPS,身上掛滿安全帶,走起路來會發出清脆的「哐哐聲」,那是金屬爬山扣互相碰撞的聲響。他們身懷絕技,披荊斬棘拯救生命。
他們是走在山嶺最前線的救人英雄──消防處攀山拯救專隊。\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文) 文澔(圖)
新冠肺炎疫情下,愈來愈多人喜歡行山,暫時逃離「困境」,隨之而來涉及行山事故亦倍數飆升,近期平均每日有1.6宗行山意外。根據消防處統計,去年攀山拯救事故有602宗,相比前年的215宗,增加387宗,大幅上升2.8倍,情況堪憂,對攀山拯救專隊亦是很大的挑戰。
作為攀山拯救專隊的一員,消防處攀山拯救支援隊署理消防總隊目蔡國才預料,2021年山嶺意外將會有增無減。他說:「為咗應付日益增加嘅山嶺事故搜救工作,現時消防處已將基礎攀山拯救技術,加入新入職消防員嘅基本課程當中,消防處嘅行動組人員同埋具特種救援資格嘅救護員,亦須接受攀山及繩索拯救訓練。另外,我哋而家有三隻搜索犬同一支搜救無人機隊協助。」
擁有多年高山拯救及攀山拯救經驗的蔡Sir,現為「消防及救護學院」技術救援組教官,平日手執教鞭,負責教學及訓練工作,但每當有重大山嶺事故發生,他會「披甲」上陣支援,協助規劃和指揮專隊人員執行搜救行動,經歷和排除過無數困難,拯救人命。
「見到伯伯時他已近乎虛脫,身體倒掛喺樹木之間,被荊棘纏結,滿身傷痕,動彈不得,再向下墮就係懸崖。」
蔡Sir說:「喺山嶺搜救,最困難係準確定位傷者所在,特別係身處晚間、密林、斜坡等環境。好似上年4月24日凌晨曾接報,一個伯伯喺馬鞍山郊野公園附近墮山,需要動用各種攀山工具進行搜救。當時我哋聯同警察、民安隊、飛行服務隊合作營救,攀山拯救專隊一行八人攜帶共200公斤重嘅拯救器材同工具上山,平時登上山頂須要45分鐘,但當時環境又黑又濕,山坡凹凸不平布滿碎石,花咗兩個鐘頭先到達山頂,未開始搜救已消耗咗大半體力,而伯伯仲可以支持幾耐則屬未知之數,情況危急。」
蔡Sir憶述,幸好當時伯伯的手機仍可聯絡拯救人員,根據其描述的方位,終於順利從山腰位置,由專隊人員從行山徑打橫「爆林」深入山坡,到達其所在位置。「見到伯伯時他已近乎虛脫,身體倒掛喺樹木之間,被荊棘纏結,滿身傷痕,動彈不得,再向下墮就係懸崖。」由攀山拯救支援隊到場拯救起計,橫跨七小時才終於順利將伯伯帶回山腳,迎接翌日晨光。
每次成功拯救一條生命,蔡Sir都感受到一份無比的滿足感,既實踐了兒時「我的志願是做消防員」,又能夠集合行山、攀山和教學工作的喜好於一身。蔡Sir笑言:「此生無憾!」
記者一再問他真的無憾?蔡Sir思索了一會說:「兩年前有一晚,我送女兒到機場,她要出發去外國升讀大學,佢由細到大都未試過離開我咁耐,我哋經常一齊行山,好唔捨得。但我突然接到消防局電話,話有行動要即時出發,我唯有離女兒而去。」
「對我嚟講,呢個係一個小遺憾,感恩她好明白爸爸嘅職責所在,仲反過來支持我、安慰我唔好將呢件事放喺心中。」蔡Sir續說:「我覺得很榮幸,其實人生總有取捨,莫說我十分喜歡我嘅工作,而且能夠幫到人、救人,真是絕對值得。」鐵漢也有柔情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