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打破京港「熟悉又陌生」關係 香港需要敢言\就是敢言副主席吳志隆

時間:2019-07-19 03:23:41來源:大公報

  圖:「就是敢言」會長洪錦鉉(左一)等青年代表,與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中)交流青年讀書薈

  六月修例風波延續至今,本港民情激憤,真假新聞魚目混珠,衣服的顏色、個人對事件的觀點,都很可能引發不同觀點人士的抨擊,甚至是一連串的惡意攻擊。但如果沉默不言,無疑是縱容罪惡,因此,「就是敢言」7月11日至14日訪京期間,將在香港的觀察所得,帶到了當地。

  

  香港人對北京並不陌生,同樣,北京人對香港也不陌生。但是,除了烤鴨、長城與故宮,久居香港的我們,對北京有多深入的認識?同樣,只透過媒體與互聯網了解千里之外的香港,又能否知道迪士尼、海洋公園以外的香港?這種看似熟悉,實質上很陌生的關係,正是今天香港與內地關係的寫照。

  「兩制」之間為何摩擦不斷?

  但這樣的關係並不利於「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落實。尊重「一國」也包容「兩制」,同時讓涉及「一國兩制」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需要建基在雙方之間都有充分的了解與理解。但若,只知皮毛,不知就裏,便成為一種「熟悉又陌生」關係,看似知道對方,其實並不了解對方。「熟悉又陌生」關係存在於家庭、戀愛、朋友等關係當中,人際間的種種誤會,大多由此產生。兩種制度之間的種種摩擦,是否也是一樣?

  也許,香港回歸22年來,兩地不乏交流,國情班與考察團你來我往,但「兩制」之間仍有一次次的摩擦,其核心原因在於,大家有沒有正視或者辦法解決這種「熟悉又陌生」的關係。

  要解決這種關係,香港需要「敢言」!請勿誤會!本文不是「就是敢言」的硬銷廣告,筆者要強調的是「敢言、善言、能言」的態度,才是釋除疑慮,建立密切關係,讓「熟悉又陌生」關係,真正走向水乳交融的重要態度。

  港人應「敢言、善言、能言」

  所謂「敢言」,不是盲目地語出驚人,而是用自己的眼客觀地觀察社會,用自己的耳去聽不同的聲音,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別人的心。在社會情緒沸騰的當下,敢於依據事實來實話實說,「是其是,非其非」,不因盛氣凌人的氛圍而自我滅聲,也不因立場不同而不言或妄言。

  所謂「善言」,不是盲目地說好話,不是只說別人愛聽的話,更不是情緒性的謾罵,而是說「有益」的話。「有益」,這是我們立言的出發點,就是客觀分析事件的原因,細心找出協助解決問題的建議,訂出解決問題的目標。

  而所謂「能言」,則是我們要理解受眾,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與方式,讓他們可以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意見,也要勇於發問,發現雙方對事物的理解有何不同並找出答案,這才能使雙方突破「熟悉又陌生」關係,達到真正的互相理解的效果。

  在今天香港的社會氣氛下,或者有人會認為「敢言、善言、能言」是鏡花水月的追求,但筆者仍堅持這是「就是敢言」組織的執著追求。雖然,我們都知,路仍然遠。

  路雖遠,青年人需擇善固執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敢言」日前走入北京市政協、港澳辦、港澳研究會、人民日報報社及中央電視台等機構,就是希望透過與各單位的交流,讓我們的成員將各自在香港觀察到的情況帶到相關機構,讓內地朋友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一場風波的前因後果。這些機構或參與對港政策的制定,或參與對港宣傳,若沒有全面、客觀、深入認識香港及香港的問題,如何可以協助「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老老實實!有冇如實反映港人意見?」有朋友在媒體看到筆者隨「就是敢言」走入港澳辦,有此一問。在一個錯綜複雜的大事件中,筆者或者沒有能力去洞悉全局的每一個細節,但對事態的分析是根據對事實的累積觀察,這或者只是全局中的一個角度,但絕不偏頗。

  「一國兩制」是中央與香港的共同事業,更是香港全體市民的主要生活根基,雖然在此基礎上仍有不少問題,但毀滅這個基礎絕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北京回來,沙田的嚴重警民衝突讓民間情緒升級,但仍有人堅持所謂「遍地開花」,繼續策劃一場又一場的暴力示威行動,暴力走入社區,他們說,這是對香港的愛,你信嗎?

  歡迎投稿 qingniandushuhui@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