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法律與信仰的衝突/虎哥

時間:2019-02-15 03:18:08來源:大公報

  《兒童法案》原著作者伊恩.麥克尤恩的親自擔任編劇,讓影像化保證了原著的邏輯。一面是聲名顯赫的高等法院女法官,專業且理性,面臨中年婚姻危機;一面是因宗教信仰拒絕接受輸血的17歲白血病少年,面臨死亡。一次破例的探望為兩人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探望開始時,Adam說「這不應該是我的決定嗎?」他堅持用自己相信的真理生活。Fiona代表法庭,要以兒童的福祉為依歸,正如《兒童法案》前言所講,生命比尊嚴更重要,這是法律的價值取捨。貫穿全片的也是這樣一個道德困境:什麼可以決定生死,作為社會規則的法律還是少年本人的信仰和意願。

  電影裏,兩個人都被對方激發出了與自己過去違和的東西,我不太認可中間有愛情或者什麼的說法。少年很複雜的,之前的價值觀建立在宗教之上,強制的法律判決讓他重生,他開始質疑家庭,質疑自己曾經生活的一切。他對法官產生依賴,是對神感情的遷移。法官給了他二次生命,他的信仰早已隨之崩塌,依賴也無法實現,生命的意義等於消失了。如同他那沒有讀完的信裏所說「你信什麼?我相信一定不是神。我呢?不知道了。」「這病有一天會回來,那一天我就自由了。」

  面對考驗,法官保持了一貫的專業冷靜,理性地拒絕雨夜裏跟隨而來的少年,理性地在聖誕慶祝會上演奏完曲子,最後卻唱起兩人初見時的歌。法官按法律辦事,本以為好心做好事,卻破壞了他的信仰。

  法律珍視的是現實的價值,宗教關乎人的生存的精神根基,少年回到現實無法找到維繫他生存的精神根基。

  一個公正的法律判決也許可以給他活下去,卻無法繼續給他確信。「他只是個孩子,可愛的孩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