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香港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也有填海造地(詳見表),成為當地重要的商業、娛樂與住宅區,包括港人熟悉的新加坡濱海灣(Marina Bay),澳門自上世紀初開始填海,至今佔總面積六成。對於坊間有人憂慮,填海地區遇超強颱風會水浸、影響生態、建造費過高等,規劃師及學者認為,可透過規劃,將影響減至最低。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指出,全球多國也填海,以韓國為例,牽涉全國多個地區,擁有全球最大的人工浮島,屹立在首爾漢江盤浦大橋側,也有全球第一個水上會展中心,國家級綜合項目「新萬金填海區」,預計將於2020年完工,填海面積約28300公頃(283平方公里)。新加坡的填海地集中在市中心,佔全國五分一面積。
「明日大嶼」解決居住問題
早前超強颱風「山竹」吹襲,位處填海區的杏花邨,再次有強烈湧浪,海旁「失守」成為澤國。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公開表明,從科學角度,不建人工島是最好,又提出要「做好災難管理」,慎防颱風帶來很高的湧浪。鄒廣榮認為,現今規劃已不同,昔日未有準確作出預算及防備,例如建高防波堤,或近岸位置不建住宅,將影響減至最低。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也指出,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是希望解決居住房屋問題。他又稱,當年「玫瑰園計劃」也極具爭議,但現在看來,計劃核心的赤鱲角國際機場是必須興建,否則香港不可能成為國際航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