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科學考古/中國團隊解碼古DNA 揭石峁人身世之謎

時間:2025-11-28 08:57:07來源:大公报

  圖:石峁古城內的石雕,展現出極高文明程度,是五千年中華文明重要實證。\受訪者供圖

  4000多年前的石峁遺址人群從哪裏來?社會結構如何?國家文物局27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石峁遺址最新考古科學研究成果。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團隊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歷時13年,對來自石峁遺址、周邊遺址及晉南地區共169例古代人骨樣本展開核基因組研究,以遺傳學證據證實石峁文化人群主體源於陝北仰韶晚期人群,為中華文明在本土「連續演化」提供了堅實遺傳證據。該項研究用古DNA重建中國最大規模、具清晰早期國家特徵的史前城址的複雜社會組織結構及與親緣綁定的森嚴等級制度,屬世界首例。研究成果於27日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線發表,受到Nature重點推薦。\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此項研究成果《石峁古城古DNA揭秘新石器時代中國地區親緣關係習俗》於27日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線發表,受到Nature重點推薦。專家評價其「揭示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新證據鏈」;「在東亞地區開創了運用古DNA方法揭示史前社會階級分化與人祭現象的研究先河」;「展示出首個國家文明的人群歷史與早期社會的遺傳結構,對於認識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早期文明形態具有關鍵意義」。

  被譽為「石破天驚」的新石器時代石峁遺址是中國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蘇沙漠的交界帶,其複雜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遺跡與高等級的文物遺存,展現出典型的早期國家形態與高度的社會複雜化程度。然而,關於該遺址及相關文化人群的遺傳來源,與周邊黃河流域、草原人群之間的聯繫及其採取的社會組織形式等科學問題長期處於爭議。對此,針對石峁遺址與周邊古人群展開大規模、系統而精細的核基因組研究,成為探究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段。

  石峁人源於陝北仰韶晚期人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付巧妹介紹,研究團隊歷時13年,通過捕獲分析來自陝北仰韶晚期廟梁遺址和五莊果墚遺址,龍山時期石峁遺址(皇城台、韓家圪旦、後陽灣、外城東門等多個地點)和周邊寨山遺址、木柱柱樑遺址、神圪墶梁遺址、新華遺址等衛星遺址,及晉南陶寺遺址和周家莊遺址共計169例古代人類核基因組。

  該研究以遺傳學證據證實石峁文化人群主體源於陝北仰韶晚期人群,確立了其文化和人群發展的連續性,揭示了石峁文化人群與晉南陶寺文化人群、北方裕民成分相關人群、南方稻作農業人群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展現出史前農牧業人群廣泛的互動交流歷史場景。

  世界首例 研究意義重大

  研究團隊通過重建石峁古城內部橫跨四代的家族譜系,清晰透視其以父系親緣為核心構建社會等級的運行模式,為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發展過程提供了社會組織範本,為探究東亞早期國家起源的權力繼承模式、統治家族與社會階層構成提供了首個直接遺傳學證據。

  近年來,利用古DNA揭示大型聚落的親緣譜系和社會組織結構,已成為古遺傳學的最新前沿領域。但要精確解讀一個大型聚落的親緣關係網絡,不僅要求足量的代表性樣本與高覆蓋率的古基因組數據,更需在深度整合聚落結構、墓葬形制、隨葬品、居住址等多維度考古學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複雜的數據建模分析。因此,全球範圍內相關研究仍相對有限,超過百例個體基因組的史前社會研究更是屈指可數。此次對石峁古城這種具有超大規模、複雜多樣殉葬形式的等級社會的研究尚屬世界首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