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石峁遺址M13壁龕器物出土,助力建構多維度考古學信息數據模型。\國家文物局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江鑫嫻北京報道:國家文物局27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張凌介紹,「十四五」期間,有21個「考古中國」重大在研項目實施,開展了1284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通過跨區域多學科合作和科技考古團隊的加入,取得了很多新認識和新進展。
張凌表示,在「十五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圍繞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進一步組織實施河套地區、中原地區、海岱地區、長江中游和下游、遼河流域等重要區域的考古工作,做好重要遺址發掘、區域考古調查,還有跨區域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年代序列、生業模式、技術特點、族群關係等,不斷梳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過程。
此外,國家文物局還將加強邊疆考古和歷史時期考古研究。進一步做好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石窟寺考古、蜀道研究、吳越國考古等專題,持續做好秦咸陽城、漢魏洛陽故城、鄴城、隋唐洛陽城、揚州城、遼上京、元中都等大型城址考古工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研究提供更多的考古實證。關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文物局將培育海疆考古研究項目,推動沿海地區加強海洋文化相關遺址的考古工作,以考古新發現來印證中華民族經略海洋的歷史和中華文明中的海洋基因;還將加強田野考古與科技考古深度融合,推動考古實現專業化、國際化、科學化、現代化和可持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