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香港小童群益會認為目前的「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未能有效處理經常缺課學生情況。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學生心理健康及缺課狀況值得關注。據教育局2023/24學年統計,該年度本港有5572名中小學生缺課,創9年新高。昨日,香港小童群益會發布「缺課背後─學童無聲的訊號」中學生缺課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六成五缺課生有特殊教育需要,其他缺課生亦涉及脆弱家庭背景、面臨多重心理困擾等因素。香港小童群益會認為目前的「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未能有效處理經常缺課學生情況,並建議增加精神科及臨床心理服務資源。
建議增加精神心理服務資源
今年5月至7月期間,香港小童群益會透過社工服務數據收集214名缺課中學生的資料,並於8月至10月期間邀請12名曾缺課或正在缺課的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於2024/25學年,缺課學生平均缺席83天,佔全年上學日數近六成。
缺課學生家庭背景脆弱,且65%缺課學生被診斷有特殊教育需要,當中50%涉及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為抑鬱症(29%)、自閉症(11%)及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9%)。
數據亦顯示缺課學生的缺課主因包括:焦慮/恐懼/緊張(55%)、欠缺學習動機(47%)、抑鬱/悲傷(47%)、跟不上課堂進度(37%)、與同學關係欠佳/在學校沒有朋友(34%)等。受訪學生普遍表示對學習有興趣,但受身心困擾影響出席率及表現。部分學生亦反映曾遭遇欺凌、家庭期望過高及部分老師言行等問題而加重對學校的抗拒。58.9%的缺課學生學業表現落後同齡學生,而從首次缺課到穩定復課,歷時至少兩年,缺課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小童群益會指,處理缺課問題時,早期介入的成功機會較學生處於持續缺課階段時高逾五倍,而跨界別支援是缺課學生復原歷程中成功要素,不少受訪學生表示曾接受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的支援。雖然如此,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長,從而削弱介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