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人物專訪/「十五五」區域協調發展 香港優勢顯著

時間:2025-11-25 05:02:35來源:大公报

  圖:尹稚指出,「十五五」規劃突出區域聯動發展,香港作為內外循環樞紐,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華社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十五五」時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勾勒出清晰路徑。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建築學院教授尹稚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與「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規劃在區域經濟布局方面凸顯三大亮點:首次強調「四大戰略」的疊加效應、推動區域經濟格局與國土空間體系深度融合、突出區域聯動發展。他特別指出,香港是中國對接國際體系、規則與法律法規的核心窗口,在「十五五」期間區域協同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大公報記者羅洪嘯、李暢、凱雷 實習記者王美晴

  《建議》對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專門部署。尹稚認為,與「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規劃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三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全會首次提出「四大戰略」疊加效應,強調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尹稚認為,這背後是平衡安全與發展的思路:既要保障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讓產業布局匹配資源條件與區位特徵,也延續了「地隨人走、投資隨人走」的規律;既支持優先發展地區提速,也為生態保護、農業主產區「減負」,通過減少人口存量提升當地人均資源佔有量,同時關注內陸城鎮化潛力地區,培育更多現代化城市群。

  尹稚續指,第二個亮點是推動區域經濟布局與國土空間體系深度融合。「十四五」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更側重開發與保護的約束,而「十五五」則聚焦空間規劃對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明確提出「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讓發展規劃的戰略引導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土地資源支撐更緊密結合。

  強調跨區域聯動 堅持以人為本

  第三個亮點是突出區域聯動發展,不再是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關起門來發展」,而是強調跨區域聯動。「一方面實現強強聯合,放大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推動發達與欠發達區域合作,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且這種均衡不是一味追求GDP等經濟指標統一,而是堅持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實現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的區域均衡。」尹稚說。

  粵港澳大灣區在強化內外循環「雙支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作為內外循環樞紐,在「十五五」期間區域協同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尹稚認為,《建議》為粵港澳地區在未來五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清晰路徑。「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非常關鍵,在『十五五』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與內陸地區相比,香港是中國對接國際體系、規則與法律法規的核心窗口。在『十五五』乃至『十六五』期間,面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香港需要穩定並強化內外循環交叉點、外循環支撐點的作用,牢築橋樑地位,不能僅局限於參與國內大循環。」

  深穗大市場為港提供更多資源

  回顧「十四五」,香港和澳門銳意進取、主動作為,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基礎上,積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進一步發揮了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功能。尹稚指出,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央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現有國際經濟秩序與互聯互通的基礎上,調整國際市場布局、開展市場博弈,而不會尋求顛覆現有全球秩序。大灣區的獨特性,在於深圳、廣州等地的高水平工業化與科創市場化發展,為香港這個「國際對接平台」提供了更多資源與更高層級市場前景,二者互補性會持續增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