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判過程比較艱難
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中美經貿關係再度出現震盪和波動。9月底,美國出台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的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美方此舉將數千家中企延伸列入「實體清單」,嚴重損害受波及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同時,美國執意落地對華造船「301」調查港口費措施──對中國公司擁有或運營的船舶、中國造船舶、中國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因此,中美之間磋商注定過程艱難。
二:磋商結果比較積極
這次中美磋商的內容比較廣泛,涵蓋一段時間以來中美的各自關切。其中,既有新近比較受關注的美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措施、農產品貿易、出口管制,又有一直比較受關注的芬太尼關稅和執法合作、延長對等關稅暫停期等。這些都是中美經貿摩擦的焦點問題,說明雙方這次談得比較全面。中美還就解決各自關切安排達成基本共識,並同意進一步確定具體細節,並履行各自國內批准程序。這說明本輪磋商取得關鍵性進展,達成原則性協議,剩下就是敲定具體細節,履行批准程序。
三:兩國元首戰略引領
元首外交是中美關係的「指南針」和「定盤星」。本輪中美磋商取得積極成果,正是「以今年以來兩國元首歷次通話重要共識為引領」取得的。而且,雙方同意,將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充分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作用,就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促進世界繁榮。可見,兩國元首戰略引領起到定海神針作用。
資料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