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訪/高校教授+行業專家 雙導師培育複合人才

時間:2025-05-21 05:02:33來源:大公报

  圖:北師港浸大今年以來在全國多地召開招生說明會。

  香港近年來和許多國際大都市一樣,面臨人才結構性短缺、教育與產業銜接不足等挑戰。作為首家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位於珠海的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簡稱「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人工智能時代亟需打破學科壁壘,可以構建「需求導向型」培養模式,由高校教授與行業專家聯合指導,實施「雙導師制」培養複合型人才。

  他表示,建校20年來,北師港浸大積極融合兩地優勢,打造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了一大批新時代人才。學校新近成立了「博雅智能學院」,在交叉學科設置、人才延攬、學生培養方面展開前沿探索。\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珠海報道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簡稱「北師港浸大」)成立於2005年,是首家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也是內地第一所創新的博雅型大學。

  當前人工智能產業革命正加速推動全球經濟轉型,人力資本對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在全球開啟「搶人大戰」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競爭尤為激烈。陳致指出,目前香港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仍然有教育與產業銜接斷層、政策有待完善等痛點。「破局需多方合力。」他認為,應構建「需求導向型」培養模式,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目標設置高校學科,動態調整學科機制,發展新型交叉學科。同時,加強質量管控,實施「雙導師制」,由高校教授與行業專家聯合指導,確保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

  闢「內地就讀+香港發展」人才通道

  「我們學校致力於培養複合型人才,鼓勵多元化的升學就業選擇,部分畢業生已赴港工作,人數亦有望進一步增長。」陳致表示,該校畢業生被納入香港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政策範圍,為畢業生留港工作提供更多機會,打造「內地就讀+香港發展」的人才輸送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北師港浸大引進了香港先進教育管理體制,借鑒國際優秀教育經驗,實施嚴格的質量保障體系,同時結合內地實際發展,重點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文理兼通、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陳致說,該校與香港浸會大學在研究、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通過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合作研究項目等形式,促進科研成果的分享與轉化,並通過特定課程學分互認、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暑期課程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與交流平台。

  2017屆統計學專業畢業生林宇璇,通過北師港浸大和香港浸會大學碩博聯合培養項目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從事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工作。「兩校合作讓我既能接觸國際前沿課題,又能對接內地科研平台。」在她看來,兩校的聯合培養項目讓她獲得了寶貴的學習和研究機會,幫助她打下扎實的研究基礎,取得顯著的學術成果並明確職業規劃。

  學生:兩校聯合培養 學習研究機會多

  北師港浸大2020屆社會科學系畢業生邵晨涵,目前正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她說:「我抓住北師港浸大提供的大量機會,通過積累和摸索,逐漸掌握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規範和能力,從而能夠充分利用海外暑期項目、學生國際會議、國際院校交換、實習等機會,進行跨文化、跨行業、跨學科的交流。這些經歷使我看到世界的多元性,遠超課本所學範疇。」

  「目前學校教師團隊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學系專業教師100%具有境外高校留學或工作經歷,90%擁有博士學位。」陳致坦言,人工智能時代亟需打破學科壁壘。學校新近成立了「博雅智能學院」,在交叉學科設置、人才延攬、學生培養方面展開前沿探索。而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為核心的「高等研究院」,將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內外科研力量,致力於探索具有重大意義的科學前沿問題,鼓勵創新性研究成果和交叉學科應用,目前已在低空經濟、AI+文化等領域重點布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