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年來,湖北省組織省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進行科研攻關,加快科技產業發展。圖為研發人員在武漢大學實驗室內研發「天問」人形機器人。\新華社
國家教育部22日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設人工智能教育、虛擬空間藝術、低空技術與工程等29種新專業。針對國家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專業,教育部首次建立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對於中央最新部署、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開闢相關專業設置即時響應「綠色通道」。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大公報表示,此舉突破傳統專業審批流程,允許高校通過更便捷的方式開設新專業,培養急需的人才。這種制度設計既體現了國家需求導向,也為高校提供了更大的專業設置自主權。\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最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有845種專業,而增設的29種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區域國別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增設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專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增設國際郵輪管理、航空運動等專業;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增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等專業。
戰略急需專業 突破集中申報限制
為更快響應國家戰略,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對於中央最新部署、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開闢相關專業設置即時響應「綠色通道」。瞄準低空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突破集中申報限制,指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高校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熊丙奇指出,此舉突破了傳統專業審批流程,允許高校快速響應國家戰略,通過更便捷的方式開設新專業,培養新產業人才。這種制度設計既體現了國家需求導向,也為高校提供了更大的專業設置自主權。而低空經濟前景廣闊,政策支持推動其在物流、旅遊、應急等領域深化應用,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旨在響應國家戰略,培養低空經濟領域急需人才。
專家:新專業應注重辦學質量和特色
「教育部每年都會根據國家戰略、科技發展及社會民生需求調整專業設置,但新增專業不能只看數量,更要關注辦學質量和特色建設。」針對高校實踐差異,熊丙奇分析稱,通識教育型大學專業體系相對穩定,但會持續更新課程內容;技術職業型大學則需靈活調整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他強調,無論哪類高校開設新專業,都需立足自身定位和辦學條件出發,注重辦學質量和特色建設。他建議高校明確培養定位,根據定位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還要創新培養模式,通過產教融合、模塊化課程等方式確保專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