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建設承載着香港未來發展希望,是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香港正通過這一宏大規劃,實現自身的轉型與升級,打造香港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香港如何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內聯外通優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平台,港區全國政協常委、九龍社團聯會會長王惠貞(圓圖)提出建議。
投融資模式方面,王惠貞建議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設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基金」,探索發行「深港合作專項券」,引入香港和內地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借鑒香港「運輸導向型發展(TOD)」的經驗,在北都區規劃建設商住綜合體、產業園區等項目,通過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基礎設施建設。王惠貞建議在北都區試點「深港規則銜接試驗區」,推動兩地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監管機制的對接。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服務、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則體系。
劃定深港產業合作示範區
王惠貞表示,可以以北都區為核心,劃定深港產業合作示範區,試行「深港共管、國際標準」的監管與運作模式,推動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吸引國際企業和人才集聚。
北都區包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世界級產研學平台,王惠貞對此建議,北都應在此基礎上聚焦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構建「跨境科研攻關共同體」,在國家發改委統籌下成立「港深協同創新委員會」,直接對接兩地立法機構與行政部門;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跨境集群」,打造「香港大學城」「香港硅谷」,實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設立「深港科創基金」,支持兩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聯合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北都區的發展需突破行政邊界束縛,王惠貞表示,建議由國家牽頭,成立「深港北部都會區發展協調委員會」,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事宜。她介紹,該委員會應由國家發改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參與,賦予跨部門協調和審批權,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大公報記者王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