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月11日,在遼寧瀋陽馬路灣街道,外國朋友獲贈糖人禮物。\新華社
元宵佳節翩然而至,首個非遺版春節亦餘韻未散,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慶祝活動在多國舉辦。世界同赴中國年,眾多外國友人甚至湧入中國,共同分享中國春節的喜悅與祝福,感受這一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從春節到元宵,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承載着傳承共同文化記憶和迎祥納福的精神期盼,曾幾何時,過年變得有點冷清,年味兒變淡,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春節活動被快節奏簡化壓縮了。隨着中華傳統復興,非遺熱、國風熱勁吹,傳統文化憑藉獨特韻味在年輕一代中迅速圈粉。
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無疑為中華傳統文化出新、出彩、出海奠定了基礎。世界共慶中國年,紐約、倫敦、悉尼等地的春節慶祝活動逐年擴大,春節已經被納入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法定假日,外國朋友參與舞龍舞獅,包餃子吃湯圓,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中國非遺傳承人更走出國門,借春節這個絕佳的窗口,推介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軟實力。
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受惠於中國持續優化的過境免簽政策和系列便利化入境舉措,湧入中國過大年,逛廟會,看大戲,吃中國菜,體驗中國年,玩兒得不亦樂乎。一些不能親身前來中國的外國友人,索性「雲過年」,掛起紅燈籠,學寫春聯,學包餃子,體會中國年俗和場景。一個春節,成了世界和中國的雙向奔赴,更是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彰顯。新一年,這個春天的節日,更開放的中國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