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直高居內地教育話題「熱度榜」前列。2009年,教育部等部委推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賦予入選高校自主選才、自主配置教育資源的權限,鼓勵探索最佳培養模式,意在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助其成長為科技領軍人才。15年來,「拔尖計劃」已吸引3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2009年,教育部等部委聯合推出「拔尖計劃」。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子豪成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首批「拔尖計劃」本科生。「感謝『拔尖計劃』,使我在大三時就有機會向諾獎得主學習,開展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生物化學研究。」他表示,「拔尖計劃」引領他邁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從2018年開始的「拔尖計劃」2.0時期,從最初18所高校的5大學科,增加到了20個學科、77所高校的近200個基地。每年有超過1600名院士、國家級重要人才計劃入選者等頂尖學者為拔尖基地的學生授課,授課總學時數超過5.2萬個。
被精心栽培的拔尖學生的畢業去向,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據悉,在已畢業的1.7萬餘名「拔尖計劃」本科生中,93%以上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或科研機構深造,超過86%的畢業生留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構築了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堅實的後備力量。
拔尖學生出國深造比例趨跌
調查結果表明,隨着拔尖計劃從1.0時期推進到2.0時期,拔尖學生本科畢業後選擇國外深造比例減少,國內深造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國外讀博比例從55%下降至25%,國外讀碩比例從7.1%降低到3.3%,而國內讀博、國內讀碩比例分別從15.9%、7.1%上升至40.9%、14.5%。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陸一的研究團隊認為,這與國際形勢、就業「性價比」、研究生擴招以及強基計劃提供的本研一體化培養政策有關,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