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兵馬俑的十二時辰
近期,伴隨着一個又一個的文物新發現,內地各大短視頻平台掀起一股AI「活化」文物熱潮。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寶級文物,紛紛在AI技術的加持下「動」起來,令不少網友驚呼:「AI一定是施展了魔法,文物『活過來』了!」陝西「文創大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依託AI技術,推出一大批文創視頻,廣為流傳的「灰頭灰臉」的兵馬俑突然恢復全身光彩,並用秦腔來了一段「青海搖」rap的畫面。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新科技相遇,原本束之高閣、嚴肅沉悶的文物表現出「活潑可愛」、「能歌善舞」的一面,讓遊客接觸到了更加鮮活的歷史。\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報道
近日,來自寧夏銀川的遊客張詠一邊刷着「兵馬俑都是多巴胺穿搭」(通過服裝搭配營造愉悅感的穿搭風格)的視頻,一邊走進了期待已久的兵馬俑一號坑。「我對歷史特別感興趣,一直夢想做個考古工作者。」雖然最終沒能實現考古夢,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也算是帶着愛好一起前行。張詠告訴大公報記者,「AI+VR」技術不僅讓兵馬俑說話,更讓文物和歷史「活」起來。通過AI「活化」兵馬俑的視頻之所以大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在真實歷史基礎上,通過真實的文物和潮流文化,用「戲說」的方式,講述鮮活的歷史故事,普及文物知識。
「AI帶你看兵馬俑的12時辰」等視頻也備受張詠喜愛。讓張詠更加驚喜的是,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博物館,AI應用處處皆是,兵馬俑不僅在視頻中「活」了,更在兵馬俑坑和遊客身邊「活」了。
「特別是有一款『蒹葭十二士雲上蒹葭』小程序,只需要手指輕輕在手機上一點,沉睡千年的大秦銳士們便會逐一剝去身上的陶土,顯露華彩真容,再次集結出發。」在張詠看來,「蒹葭十二士雲上蒹葭」不僅是一款AI應用,更像是一本兵馬俑百科全書,將真實的典故、兵馬俑的由來等等全部囊括其中,更是集趣味性、知識性和旅遊實用性為一體。
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創團隊介紹,兵馬俑當年隨葬時都是通體彩繪,光彩耀眼。只是歷經兩千多年的漫漫歲月,彩繪大多脫落,變成如今「灰頭灰臉」的模樣。但是,生命的色彩不會也不應被歲月的烽煙所剝離。運用AI技術,不僅是給秦俑重新上色復原,更讓冰冷的陶俑復活成有溫度、有靈魂、有情感的鮮活生命。
作為陝西文物創意大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年來依託AI技術,推出一大批文創視頻、文創應用。使得兵馬俑不僅「能歌善舞」,還能和遊客古今對唱,更能實現普通話、英語、陝西方言的AI互動,讓兵馬俑的形象和歷史更加立體和鮮活。
全球「出差」 兵馬俑圈粉無數
據悉,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已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秦兵馬俑已經走過49個國家和地區200個城市,巡展277個場次,2000萬人先後參觀展覽,外展數量和受眾人數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有網友笑稱,在AI技術加持下,一坑一坑的陶俑不僅不斷加入「上班打卡」的隊伍中來,還不斷前往不同國家和地區「出差」,可謂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看來兵馬俑也不養「閒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