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一家連鎖教培機構各大門店閉門關停,家長來到門店前討要說法。
「尊敬的學員家長,您好……」當公眾號推送來那封遲到的告別信,經歷了五次內地教培機構「人間蒸發」的徐敏(化名),餘下的只有憤怒與無奈。
近年來,內地教培機構的「斷崖式消失」成為不少家庭揮之不去的陰霾。而在這背後,隱藏着一個名為「職業閉店人」的灰色群體。他們遊走於法律漏洞之中,深諳消費者的「畏訟」心理,通過幫助經營不善的企業機構「金蟬脫殼」,躲避債務、轉移資產。大公報記者多方走訪調查,試圖揭開「職業閉店人」的產業運作模式。\大公報記者 朱 燁
10月30日,北京一家知名體育培訓機構「花香盛世」發出一紙公告,稱市場環境變化導致資金鏈斷裂,不得不暫停所有業務,再次將徐敏推向了維權的風口浪尖。「2萬5千元(人民幣,下同)的學費,70節未上的課程,只換來教練一句『我還被欠薪呢,錢八成是要不回來了』」。另一位家長表示,該機構籃球培訓課的「退場」更加悄無聲息,「閉店前四天還在訂購新籃球服,前一天晚上甚至還在舉辦活動。」徐敏透露,根據家長和教練的維權群內統計,已有千名家長和數十位教練登記了信息,目前涉及學費等金額或超2000萬元。
更換法定代表人 追討無門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8月,北京花香盛世國際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註冊資金、地址和主要人員就已發生了變更,註冊資金更是從500萬元大幅削減為10萬元。該公司多次成為被執行人,並有多個開庭公告,涉及全國多地,且教育培訓合同糾紛佔多數。
同樣遭遇的還有劉芳,在「暑期大優惠」的噱頭下,她在舞蹈培訓機構「天鵝湖畔」繼續充值了2萬學費,結果這家以現場鋼琴伴奏和芭蕾合作為亮點的培訓機構,一夜之間人去樓空,只留下她手中那200多節課的「空頭支票」。
近幾年,機構跑路事件頻現。記者梳理發現,這些機構都是起初經營口碑不錯;不久後開始大搞低價促銷活動,誘導充值;期間悄悄更換公司法定代表人;最後,一夜間「捲款跑路」,拖欠租金和員工薪水……在採訪中,多位家長均表示,在後續溝通中都出現了「第三方」進行線上及線下的溝通協調工作。不禁惹人猜疑,在這不良商家斂財跑路的「熟悉配方」背後,究竟是經濟下行,還是有一條完整的閉店流程在暗中運作?
改動登記 「背債人」無力還債
此前,北京辦成打擊「職業閉店人」全國首案,對2家閉店企業及3家涉案背債中介機構、2名閉店人立案調查,查處虛假登記、協助虛假登記等違法行為,罰沒款合計65.58萬元。由此,揭開了一條成熟的「職業閉店人」灰色產業鏈。
以連鎖教培機構「藝術傘」(北京小番茄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為例,該機構在閉店前收取了高達2000多萬元的預繳學費。而在閉店前25天,小番茄卻悄然進行了公司登記備案變更,將一系列重要職位全部更換到了毫無還債能力的「背債人」賈某和張某身上。這一操作,無疑為後續的逃避責任埋下了伏筆。
據披露,在此過程中,北京超萊國際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四川順立傑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創企未來(北京)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等3家中介機構,各司其職,分別負責解決客戶投訴、找背債人和處理雜務等,遞交虛假登記材料、隱瞞重要事實,為「藝術傘」代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而佣金通過層層分包,委託費從30萬一路剝到1.88萬元和700元。單價看着不高,但因閉店人產業鏈條完整且運作流暢,量產之後的收益十分可觀。
二次收割 消課不成反增課
記者發現,在教培機構跑路的解決方案中,轉課似乎成了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然而,轉課這一看似合理的解決方案,正在成為「職業閉店人」的新套路。
今年6月,蒂美優舞蹈機構突然閉店,從年初開始,多家蒂美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陸續更換,並將註冊資本從500萬大幅減少至20萬。閉店後,學員們的課程被分散到了數家不同的機構,每家只能免費消除5節或10節,如需繼續上課則要額外付費,或者將此前未刷的課程換算成積分,再由部分積分加額外付費的方式消課。
蒂美優在京共3家門店,僅凱德晶品店維權的家長就有300多人。作為受害者之一,王女士當時尚有萬餘元課時費未退,只能接受轉課安排。「孩子對課程和環境有極大黏性,一般在某個地方連續上幾節,就很難換地方了。」王女士坦言,「轉課不等於消課」的套路無疑是「二次收割」。轉課未「消課」,反倒「增課」,使消費者陷入更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