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8月20日,香港青少年國情研學活動走進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館內展示的一張張當年的《大公報》吸引了香港學子。\大公報記者郭濤攝
今日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3周年。1931年9月18日夜10時許,日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藉口炮轟北大營。「九一八事變」是民族屈辱的記憶,更是全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戰發端。
十四年抗戰、兩萬五千里長征、開國領袖、百年老報……如果要給這些歷史事件與人物,尋找一個共同交集點的話,就要回到1935年9月的甘肅哈達鋪。在這個山區小鎮上,毛澤東等人根據《大公報》的相關報道,作出了「到陝北去」的戰略決策,使紅軍主力實現了從江西到西北的戰略大轉移,書寫了「一張報紙定乾坤」的傳奇。陝北,成為長征的落腳點,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東進抗日的新起點,改寫了中國歷史。\馬浩亮(文)
進駐哈達鋪 發現《大公報》
在抗戰史和大公報報史上,9月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特殊月份。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大公報於19日獨家刊發《最後消息》,向世人揭露了這一重大事變,20日又刊登了胡政之對張學良的專訪。1945年9月20日,抗戰勝利後不久,毛澤東又在重慶談判期間親臨大公報館,留下了「為人民服務」的題詞。
而在14年浴血奮戰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得益於另一個發生在9月的重大轉折,並且同樣與大公報密不可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在9月20日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表達了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堅定立場。1934年7月,粟裕等人率領紅七軍團作為先遣隊北上抗日。當月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聯名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成為長征的一面鮮明旗幟。
1935年9月17日,經歷重重困難的紅軍,攻克甘南天險臘子口。次日,先頭部隊挺進岷山腳下的小鎮哈達鋪。這一天,正是「九一八事變」四周年。隨後,中央紅軍主力陸續抵達。在這裏,疲憊不堪的紅軍將士,得到了難得的休整與給養補充。不過,縈繞在紅軍領導人心頭的,是何去何從的艱難抉擇。此前9月12日俄界會議形成的意見是,「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經過游擊戰爭,打到蘇聯邊界去,打通國際聯繫,得到國際的幫助,整頓休養兵力,擴大隊伍,創建根據地,再向東發展。」俄界會議還準備將紅一方面軍主力等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可見,當時毛澤東等人尚不清楚陝北已經有了一塊穩固的成規模的根據地。
66年後的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哈達鋪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明確指出:「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紅軍北上的里程碑」。而這一「決定命運」和「里程碑」的原因,就源自在哈達鋪找到的一批報紙,包括《大公報》《晉陽日報》《山西日報》《中央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