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不同尺寸、保存完好的簡牘吸引了學子的目光。右圖:隴港兩地傳媒學子仔細觀看甘肅簡牘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大公報實習記者倪思藝攝
文物靜默,漢字有聲。作為簡牘大省,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餘枚簡牘,記錄了古時政治、經濟到社會民生的歷史面貌。7月20日下午,參加「2024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的隴港傳媒學子打卡甘肅簡牘博物館。「褲子破了一個大洞,遇到困難時也向朋友求助一條褲子,古人與我們彷彿有共同的煩憂。」香港學子感嘆,簡牘之上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讓參觀者感到歷史其實並不遠,距離如此之近。\大公報實習記者 高榕曼、蔡喬恩、羅倩昕蘭州報道
走進甘肅簡牘博物館,碩大的寫滿大大小小古字體的簡牘牆呈現在觀眾面前。根據長寬尺寸,簡牘分為不同類別:長條形較窄的稱簡,長方形較寬的稱牘,多棱形的叫觚,還有兩行、封檢、削衣等。從材質來說,南方多竹質簡牘,北方多木質簡牘。置身於展覽大廳,四周堆滿簡牘,鼻尖是淡淡的竹墨香氣,彷彿置身於古時書院之中。
簡牘生動內容 填補史籍「盲區」
在2023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千餘枚見證漢代絲綢之路繁盛的珍貴簡牘首次集中亮相,其中絕大部分為考古發現後首次展出,包括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居延里程簡、康居王使者冊等。
從殷商到晉代近兩千年時間裏,簡牘是古人在紙張發明或流行前用於書寫文字的載體。甘肅簡牘博物館講解員介紹,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餘枚簡牘,記錄了古時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民生的歷史面貌。今次隴港學子打卡的甘肅簡牘博物館,其館藏文物以簡牘為主,有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共計近4萬枚,以及與簡牘相伴出土的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約1萬餘件。
書寫在漢簡上的生動內容,填補了許多史籍記載「盲區」,再現了漢代邊塞防禦體系和絲綢之路繁盛景象。一條條細細的簡牘上,每一個字的書寫都凝聚着古人的心血,每個字都有故事。
烽火家書 千年親情引共鳴
在聽講解的過程中,有一封來自肩水金關的家書讓隴港學子為之動容。原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約表示:與家中兄弟一別多年,遠離家鄉到邊塞服役,已多年未能與兄弟相見,現在身染重病,不知何時能相見。「死生恐不相見」,字字淒涼,令人動容。有香港學子感嘆,想像一下,在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戰亂年代,這封來自邊塞的家書飽含了將士對家人的多少思念。
隴港學子還發現,在出土於酒泉市的的費冊木簡中,發現原來古人也有AA制。「粱米八斗,直百六十」、「即(稷)米三石,直四百五十」,這是某年朝廷派遣到邊塞勞動的使團途徑肩水金關的飲食費用記錄,包括米、羊、酒、鹽等的數量及價錢。簡牘之上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讓參觀者感到歷史其實並不遠,距離如此之近。
簡牘作為古人記錄豐富情感的載體,同時也凝聚了大量的科技智慧。從放馬灘秦簡《日書》、漢代《太歲木簡》、清華楚簡《筮占》圖,儘管受限於觀測條件和技術手段,古代天文學家仍憑藉肉眼和簡單儀器,將浩瀚星空的微妙變化與占卜蔔的記錄定格於竹簡之上,其內容豐富,甚至涵蓋了日食、月食、行星運動等多種天文現象,以及曆法制定、占卜依據所需的關鍵數據,為後世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