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廣東一家港資養老院舍內,港人義工們為80歲的香港長者賀壽,場面溫馨。\受訪者供圖;右圖:內地一家養老院內,志願者和老人一起包餃子。\中新社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五周年,到廣東跨境養老成為不少香港長者的新選項。國務院辦公廳15日發布《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髮經濟」產業園區。粵港澳大灣區設立「銀髮經濟」產業園的提法,讓不少香港安老行業從業者眼前一亮。香港安老諮詢委員會總幹事、香港安老福祉管理及健康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建韜告訴大公報,廣東省政府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新出台的文件將為香港投資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估算約有8.5萬名65歲或以上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廣東,10年間增加了85%,顯示大灣區有很大的空間擴大安老服務。「去年通關後,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帶隊香港投資者、香港長者上來考察廣東的康養產業和院舍條件。雖然現在是一月中旬,但我2月到3月的行程已經排滿了。」香港安老諮詢委員會總幹事、香港安老福祉管理及健康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建韜告訴大公報,恢復通關後便一直忙碌不停。
手續簡化 企業可自行註冊
張建韜在2014年進入安老行業,至今將近十年時間,他作為顧問幫助了20到30家康養產業相關的港企在廣東考察,最終落地的港企約有10家。「印象最深的是,過去港企上來廣東開辦養老院舍,手續文件非常多和繁瑣,需要頻繁與地方政府部門打交道。現在手續批文已經大為簡化,可以自行註冊。」
「談硬件設施,與香港本土院舍相比,內地養老院基本『贏晒』。」張建韜說,以空間為例,香港院舍人均面積只有6.5-9平米,而內地院舍人均面積可以達到25-35平米。在成本上,廣東養老,飲食、護理成本更低。人手方面,內地院舍規定一個護工照顧4-5個長者,香港則是一個護工照顧40、50個長者。港企在內地設立院舍,條件將比本地院舍要優越。「但談到軟件設施,由於兩地醫療資源仍未打通,返港就診看病並不便利,所以不少香港老友記對北上養老仍然有顧慮。毗鄰香港的深圳情況會較其他地區好些。」
記者了解到,廣東近年來正積極聯動推進大灣區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目前,港澳服務提供者來粵興辦養老機構,在市場准入、土地供應、稅費減免、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方面已與內地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廣東省內現已有7家由香港服務提供者開設或運營的養老機構。
引入AI機器人 提高工作效率
掘金「銀髮經濟」,軟件服務也是成功的關鍵。張建韜指出,文件特別提到要擴大老年助餐服務、拓展居家助老服務、完善養老照護服務等,特別注重提高服務的精細化程度。這亦是港資企業所擅長的地方,港企可以引入智慧養老技術,如AI機器人等,提高大灣區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等。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杜鵬日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康養產業的融合應首先以跨界合作作為主導,將醫療、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等各領域資源有效整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