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州廣播電視台記者林鶴軒做完器官捐贈報道後,備受觸動,登記成為器官捐獻者。\受訪者供圖
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11日率領代表團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器官捐獻日」活動時表示,期望可盡快落實機制,使內地和香港兩地可善用各自沒有合適受贈者的器官,為正輪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多一點重生希望。隨着人文觀念提升,公民捐獻器官的意願逐漸強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網最新數據顯示,內地超過627萬人志願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廣州記者林鶴軒也是其中一員,他認為「捐贈器官延續他人生命,十分有意義」。簽志願書前,他還特意給媽媽打電話,「沒想到媽媽很爽快地同意了」。\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張帆
全國器官捐贈數據最多的省份是在廣東。據廣東省紅十字會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全省完成人體器官捐獻753例、角膜捐獻583例、遺體捐獻285例,捐獻數據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
「拍完新聞 我把自己捐出去了」
位於廣州增城正果萬安園內的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是專門為器官捐獻志願者設立的。紀念碑上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告別與新生的故事。這些故事讓記者林鶴軒深受觸動。今年清明節,他在鏡頭前採訪器官捐贈者家屬的故事;在鏡頭後,他默默登記成為一名器官捐獻者。「拍完這條新聞,我把自己捐出去了……」
「在轉入新聞行業前,我其實是一名醫學生。」如今是廣州廣播電視台記者的林鶴軒,在大學就讀醫學院時就萌生出捐贈器官的念頭。「醫學生上解剖課所用的遺體被稱為『大體老師』。他們是將身體捐獻作為醫學用途的愛心人士。我一直覺得『大體老師』非常偉大。」
「一位捐贈者的家屬的觀點讓我很動容。器官捐贈一方面能讓別人的生命得以延續。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親人還在這個世界上,等於她的一部分還在世界上生活着,我們可能會以另一種形式重逢,某日或許就在路上重逢。」這讓林鶴軒對生死有了新的認識。在簽署捐獻志願書前,他還打了一通電話給媽媽,「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想到電話那頭的媽媽很爽快地同意了。」
「無論內地也好、香港也好,大家都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以後器官不管是捐贈給內地還是港澳的同胞,我都非常樂意,只要能讓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續我就覺得很開心。」林鶴軒說,自己在採訪醫生、紅十字機構的過程中,看到政府的嚴格監督和紅十字會捐贈流程的公平公正公開及透明化,知道可以確保器官捐獻真正幫助到別人,才放心簽署。
「登記方便 掃碼填信息即可」
正在讀大學的「00後」女生張同學,去年簽署了器官捐贈登記。「這是另一種生命延續的方式,希望能幫助到哪怕是只有一個生命。」張同學說,捐贈器官是她在高考後的願望。「捐贈需要年滿18歲,在上大學的時候完成體檢確認身體健康後,就趕緊把當年的願望完成,很有成就感。」
上海市民孔女士在2022年2月完成了器官捐獻報名登記,之後不久,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寄來了紙質的捐獻證書。她說,報名來自周邊親友的影響,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孔女士說,現在登記非常方便,只要關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填寫個人信息就好了。」完成報名後,孔女士也在朋友圈廣而告之,得到了很多響應。孔女士說,她和朋友們都認為這樣很有意義。一個人可能微不足道,但參與的人多了,滴水也能匯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