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馬凱碩:中美並無根本衝突 焦點在台灣問題

時間:2023-04-26 04:25:59來源:大公报

  圖:馬凱碩(右四)認為,美國阻礙中國發展的行為不是理智的。\任青攝

  【大公報訊】據點新聞報道:4月25日,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香港帶來一場精彩的英文主題演講,題目是《中國能否在競爭中超過美國?─探討這兩個大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相對實力》。

  馬凱碩在演講中表示,美國阻礙中國發展的行為不是理智的。現如今,美國社會已經形成一種趨勢,政策和法律制定者爭相遏制中國發展。先前的中國高空氣球事件中,本來是一件不足為奇的小事,竟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讓中美關係的緊張上升到空前高度。馬凱碩認為,美國對於如何與中國相處,並無綜合全面的戰略規劃,但中美之間大概率不會爆發戰爭。

  馬凱碩並指出,中美關係之間的焦點在於台灣問題,如果台灣一意孤行地宣布「獨立」,戰爭則不可避免。他提醒台灣人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不要成為政治犧牲品。」在台灣問題之外,「中美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衝突」。

  料30年後中印經濟超越美國

  馬凱碩從經濟、政治、科技等視角,對比分析了中美兩國的實力。經濟方面,馬凱碩認為,儘管中國經濟增速高於美國,但美國的經濟表現仍然強勁。美元依然是美國最為強悍的武器。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仍會放在如何以開放的姿態來面對世界。政治方面,馬凱碩點出了美國民主制度的弊端之一是無法保證為整體人民謀福祉,「只照顧到社會前20%階層的利益是危險的」,這也是為何美國的人均壽命等社會指標出現下滑的原因,「這在發達社會是很罕見的」。

  馬凱碩還強調科技競爭甚為關鍵,他預計,未來美國對中國科技層面的限制措施將有增無減。

  馬凱碩總結演講時,用「船」來比喻世界各國的關係。在曾經的19、20世紀,各個國家處於不同的「船隻」上,互相隔離而不會出現同生共死的情況;然而在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下,所有的國家都處在「同一艘船的不同船艙裏」,無論是流行病毒,還是氣候變化,都需要共同面對與合作。「人類社會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倒退。」馬凱碩說。  

  馬凱碩相信在30年後,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經濟體或將超越美國,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但無論如何,他強調,每個國家都應自由選擇自身的政治體制,其他國家不應干預。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主持會議。謝偉俊表示,在當今世界,我們需要在中美關係的演變中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既不高估自己,亦不低估對方,做到百戰不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