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參觀者在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拉薩峰會上體驗VR遊戲。/中新社
港人關小姐是一名資深的藝術愛好者,復常通關後,她又開始了跨城看演出。「十年前,來廣東看演出很麻煩,首先要託內地親友幫忙現場買票,然後演出前還要專門交接,拿到票後才能坐上觀眾席。」關小姐表示,如今再也不需這種繁瑣步驟,手機購買、現場「刷碼」取票即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台經濟發展,同時還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以後港人北上欣賞文化藝術演出選擇更多,亦更便利。許多專家都認為,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穩經濟政策可讓數字經濟、文化產業迎來增長,有望助力今年5%的GDP增速預期目標順利完成。/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
隨着內地數字經濟的發展,凡事皆可「數字化」,文化藝術、旅遊出行、「一網通辦」數字政府、衣食住行均可透過數字化便捷實現。「舞台藝術的整體創作、運行成本很高,因此一張演出票定價大多要數百元人民幣,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市民的消費。」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說,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生態在演出行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也為舞台藝術走向大眾化提供了便利。
壯大受眾 賦能文化傳播
梁麗珍說,數字技術的加持,讓一個劇目從項目策劃、演員面試、幕後製作、排練碰撞到演出直播全線上進行變得可能。另一方面,在觀賞方式上,付費線上觀演、AI多媒體作品、4K VR攝像機實時直播……如今表演藝術可以同時在線上和線下觀演,不再受到位置限制。她所在的廣州大劇院已經將戲劇表演地點從劇場拓展至千萬流量級別的網絡媒體平台,讓原本只有數百人觀看的單場演出增長到數十萬甚至過億人群體。「國家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將帶動數字化表演藝術的發展,促使藝術受眾群體日益壯大,最終整個演藝行業也能從中受益。」
「豐富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不斷以各種形式『出圈』,彰顯了創新創意在讓文物潮起來、靚起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表示,故宮擁有180餘萬件的文物,現在已經對近80萬件文物完成了數字化採集,並且每年以採集6萬件至8萬件的速度持續向前推進。他表示,文物的數字化轉化將是故宮發力的方向。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數字化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賦能中華文明傳播。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需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提出,將文化產業數字化,既要做到「回頭看」,從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曲藝、民族舞蹈等各門類藝術中汲取營養,還要「向前看」,加大新文科實驗室的建設力度。
數字引擎 提升產業優勢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認為,數字經濟和文化旅遊恢復了,才能刺激經濟恢復,幫助我們實現今年經濟穩健增長的預期目標。他認為,借助數字化技術,今年影視、旅遊、文創、娛樂、遊戲等行業料將迎來復甦。目前來看,遊戲產業恢復得最快,娛樂場所的活動恢復最普遍。
數字化除了對文化產業繁榮帶來新的機遇外,也為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體驗的提升。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廣東省軟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科技革命與技術預見智庫主任張振剛表示,數字經濟包括了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等等,無論是大平台還是小商家,今後都將融入並且受益於數字經濟的發展。傳統零售業、製造業、餐飲業、產業服務業,都可以通過「上雲上平台」進一步提升效能。
「從數字政府到智慧城市,從高鐵開行到企業節能減排,再到老百姓日常網購、打車,都離不開服務器的晝夜運轉。」全國政協委員、河南投資集團董事長劉新勇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他認為,數字經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社會經濟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劉新勇看來,目前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數字經濟市場格局還比較分散,要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創新研發,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我國仍需持續優化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打造『數字引擎』,構築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