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綠水青山間,萬物皆自然。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山清水秀的環境,還要有鳥獸靈動的生態。一年來,中國首批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庇護着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已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國家林草局表示,根據規劃,未來中國將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從雪域高原的大江之源,到祖國南端的熱帶雨林;從橫跨三省的熊貓棲息地,到林海雪原的東北虎豹,再到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武夷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衛星遙感監測
悅享生態體驗
設立一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借助科技手段,築牢自然生態安全屏障。
為推進文物數字化及展示項目建設,多樣化展示國家公園文物資源,推動文化遺產走進「雲端」。截至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共完成449方摩崖石刻建檔,20處武夷懸棺和214方重要摩崖石刻精細化三維建模,58方精品摩崖石刻三維激光掃描,60餘處文物360度全景以及4條漫遊道全景視頻。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還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及時掌握國家公園森林火情、茶園變化、「兩違」建設、松材線蟲病等資源情況。為讓公眾充分共享「生態體驗」,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不斷推進「自然教育」,打造燕語蓮心、天心問禪等精品生態漫遊步道,建設集雙世遺展示、科普宣教、智慧公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科普展示館。
實現「三生」共贏
重現千湖美景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首批國家公園中試點最早、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植被覆蓋度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強、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增加,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不斷完善,當地牧民實現了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如今,三江源地區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11%、30%以上;野生動物明顯增多,數據顯示,藏羚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普氏原羚從300多隻恢復到近3000隻,祁連山雪豹突破百隻,過去難得一見的雪豹、金錢豹、歐亞水獺頻頻亮相。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波光瀲灧的湖面成為鳥類和魚類的生存樂園,廣袤的大草原上藏野驢成群奔跑,三江源頭碧波蕩漾重現千湖美景已成為人們對這方厚土的最直觀的感受。
野生動物植物
新增28個成員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也是海南長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隨着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野生動植物創造了更優越的生存條件。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以來,至少已發現28個野生動植物新成員,包括9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和13個大型真菌新種,許多昔日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重返家園。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從2019年為4群30隻,到2022年已增加到5群36隻。據科研部門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初步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中維管束植物有3600餘種,隸屬於220科1142屬,其中428種為海南島特有植物。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創新綜合執法派駐雙重管理機制,有效強化了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保護,可謂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
「天地空」立體監測
虎豹悠閒散步
蒼蒼林海,王者歸來。一年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整體保護和修復,支撐保障體系逐步建立,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數量穩定增長。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東寧局今年第三次野外相機維護和拍攝數據收取工作中,工作人員在大量影像數據裏發現了一隻母豹帶領兩隻幼豹在朝陽溝林場內散步,這也是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東寧當地首次出現「三豹同框」。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了覆蓋近萬平方公里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實現對野生東北虎豹及其棲息地實時監測。據監測,目前,野生東北虎種群數量達到50隻,野生東北豹種群數量達到60隻,新繁殖幼虎10隻以上、幼豹7隻以上。
保護成果喜人
棲息地連通成片
設立一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對大熊貓的保護以及園內生物多樣性的修復成果喜人。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原分屬73個自然保護地、13個局域種群的大熊貓棲息地連成一片,較好解決了棲息地破碎化、互不連通、保護空缺等問題,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護。
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處中國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已知該區域分布有川金絲猴、雪豹、羚牛和珙桐、紅豆杉等8000餘種野生動植物。自設立以來,大熊貓及其伴生珍稀野生動物遇見率逐年提升,已完成9條大熊貓走廊帶和7處野生動物通道建設,恢復植被128.5平方公里,為大熊貓相互隔絕的小種群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